「中國輝達」寒武紀科技股價喪升,揭示了AI晶片國産化的大戰略,輝達H20晶片被國家網信辦指存在後門風險,整個産業鍊在禁運解禁後,據報H20可能會停産,訂單又再重返國産晶片公司,并以擁有技術突破的寒武紀為最大受惠者之一。A股未有追寒武紀,買中芯國際(00981.HK)一樣直接得益。
摩根士丹利在《中國人工智慧:沉睡的巨人覺醒》報告指出,截至去年,中國人工智慧晶片自給率僅為34%,但預計到2027年将飙升至82%。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如果沒有美國的制裁,中國可能還會繼續依賴英偉達等外國晶片,但外部壓力促使中國全力實現自給自足,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态系統正在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建立起來。
爆發式增長的最大驅動力是人才。全球約有一半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在中國。基于此,中國推行了構建自給自足生态系統的系統性戰略。在最高級别的晶片供應中斷的情況下,中國不僅獲得了大量輝達旗艦AI晶片H20的降級版本,還緻力于通過整合兩者來提升軟體技術,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性能。開源模型DeepSeek-R1象征着一種中國方案,它利用軟體的獨創性克服了硬體的缺陷,同時以比GPT-4o低得多的成本實現了AI。
另一方面,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已突破7納米制程工藝壁壘,将華為自主設計的人工智慧晶片變為現實。評估表明,通過利用替代品、打造國内市場、加速自主研發、至量産,中國已經建立了自給自足的良性回圈。
引領中國人工智慧崛起的企業遍布整個行業。摩根士丹利指出,不僅華為和中芯國際,推動人工智慧平台競争的阿裡巴巴(09988.HK)和騰訊(00700.HK),以及機器人和家電公司科沃斯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公司地平線(09660.HK)都在加速人工智慧創新。憑藉這一強大的生态系統,預計到2030年,中國核心人工智慧産業的規模将增長至1萬億元人民币。
中芯國際較早前公布第二季業績,純利1.32億美元(下同),按年跌19.5%,按季跌29.5%,收入22億元按年升16.2%,按季跌1.7%。毛利率升至20.4%,去年同期為13.9%。展望第三季,公司預期國際财務報告準則下指引為季度收入按季增長5%至7%,毛利率介于18%至20%的範圍内。
業績公布後公司股價一度下跌,為投資者帶來趁低撈貨機會。高盛發表研報指,中芯國際第二季收入按年增長16%,較該行及市場預期分别高出4%及2%,毛利率錄20.4%,略高于公司指引及市場預期,主要受惠于産能利用率提升至92.5%,對比首季為不足90%。
第三季集團收入指引為按季增長5%至7%,符合市場預期,毛利率維持18%至20%的指引,略低于高盛預期的20.6%及市場預期21.1%。憧憬中國本土需求可帶動長期增長,高盛維持中芯的「買入」評級,目标價63.7元,認為雖然定價競争與折舊壓力存在,但相信随産能利用率改善及12英寸廠量産,毛利率仍有望逐步回升。
中芯剛出現技術走勢突破,料可以輕易升穿今年高位59.7元,下一目标上望滙證給予的最新目标價68元。
撰稿人:歐陽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