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變,空間随着時間也在變,不變的唯有真知灼見。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首頁
财經
參考
ESG
公告
市場
研究
IPO
公司
周報
動态
推薦
首頁 > 觀察

烏克蘭:誰的危機?——兼論國家的内在邊界之變遷

來源:真灼傳媒 時間:2022-02-20 10:52:36

字号

這些年來烏克蘭一直是歐洲火藥桶。剛剛過去的一周,烏克蘭局勢升溫,東烏地區(Donbass)一度瀕臨爆發戰争的邊緣。

烏克蘭問題的核心圍繞着四個字——“北約東擴


640 (4).png


北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的簡稱,是冷戰時期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軍事同盟。北約的對立面是華約,即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的簡稱。

随着蘇聯解體,華約随之解散,而北約卻被保留了下來。冷戰期間的美蘇對抗,演變為後冷戰時期的美俄對抗。俄羅斯沒有了同盟,但美國的同盟則一直在加強。

北約在成立之初隻有美英法等幾個西歐核心國家(1949年)。然而此後的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北約一直在東擴;到2020年,1982年吸收西德、西班牙、希臘、土耳其;到2020年,連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傳統社會主義國家也統統加入了北約。就差烏克蘭了。

事實上,北約的擴張到這個地步,已是極限,難以為繼。

640 (4).1.png

如果把北約看做一個以美英的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态為核心、通過差序結構逐漸向外擴散而形成的一個國家體系,那麼這個體系的邊界就是烏克蘭。

從表面上看,一個國家或者像北約這樣的國際體系的邊界,是它的軍事力量。軍力所及之處,隻要守得住,就是他的邊界線。

但是問題不能隻看表面,而要看到内在因素。軍事力量隻是國家或體系的外在邊界,而任何一個曆史上的強大的國家,還有一個看不到的内在邊界”——這條邊界實際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影響力範圍。

内在邊界的組成因素很多,而且随着時間發展,也在變遷。

農業時代,國家的邊界就是他的土地,以及土地上所附着的人口。到了工業時代,貨币、金融、企業、貿易等因素的組合影響着一個國家的内在邊界。而當今信息時代,國家的邊界又有了新的内涵。


2 清緬戰争——農業時代的馬爾薩斯陷阱


清朝時,中國在其國力最鼎盛的乾隆時期,與中南半島上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緬甸——發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争。

戰争的結果各有勝負,最終基本上維持原有邊界不變,而雙方各自都對内稱取得了勝利。後來的曆史學家普遍認為,清王朝雖勝尤敗,而緬甸是真正的獲勝者。

清緬戰争結束的時間是1769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六年。這場戰争是乾隆所謂十全武功的最後一戰,認為此後天下再無戰事,海内生平。二十五年之後的1793年,英國馬嘎爾尼使團訪華請求通商,遭到了乾隆皇帝的傲慢拒絕。兩年後乾隆退位,嘉慶繼位,清朝各地民間起義此起彼伏;半個世紀後,1840年,英國的堅船利炮敲開了清朝的大門。

在我看來,清緬戰争中清朝的表現,是中華2000年農業社會的内在邊界的終極束縛。而清朝之最終無法突破這個内在邊界的束縛,導緻清緬戰争之後國運迅速衰落,70年之後即全面潰敗于資本主義世界跟前。

農業國家的内在邊界有兩個,第一是土地,第二是土地上的人口。

這兩個因素并不獨立,而是彼此互相影響。人口在土地上工作,産出農産品,反過來這些産品也供養土地上的人口。但土地的産出所能夠供養的人口數量,是有一個上限的。

在這個上限之下,人口越多,總産量越高,國家的總收入正增長;超出了這個上限,人口再增加,則相當于每個人口能夠獲得平均産出減少,國家的總收入無法繼續增長,而由于存量競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惡化,出現内鬥,甚至自相殘殺。

這個土地能夠供養的人口數量上限”——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提出,也叫作馬爾薩斯極限。中國封建王朝時期的馬爾薩斯極限,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現——對應人口數量大概是4億左右。清朝中晚期的收入大概是8900萬兩白銀——按照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為20%來推算,清朝中晚期的GDP4-5億兩白銀。相當于每個人每年創造一兩多白銀的GDP

640 (5).png

清緬戰争持續了7年,從1763年達到1769年,其中大規模作戰有四次。這段期間内還經曆了兩次乾隆南巡。到第四次戰争的時候,乾隆時期的名将明瑞、傅恒、阿桂等人都參與了戰争,無一落空。乾隆的小舅子傅恒在戰争中染病,不久後去世。清朝方面付出的代價可謂沉重。

一個4億人口的龐大國家,為什麼打不過幾百萬人口的緬甸?究其根源還是在于清朝自身的問題。乾隆時期的内卷非常嚴重。經濟沒有增量,君臣、官民、以及人民之間都陷入了存量競争;沒有共同利益,你獲益就等于我受損。

清軍主力在長期的對外作戰中消耗巨大,長期軍費不足導緻滋生腐敗等等;對緬甸的地理條件不适應,水土不服;以及各級官吏在傳遞信息過程中的摩擦和損耗……各種因素疊加,導緻這場仗就是怎麼也打不赢。這些情形其實像極了當代美軍在伊拉克、在利比亞、在阿富汗等地的作戰,長期投入巨大,最終還無法獲勝。

當然,根本原因在于農業國家的内在邊界,土地和人口達到飽和之後,内耗大于增長,國運盛極而衰。戰場上久戰難勝,往往可以看做一個鼎盛國家由盛轉衰的信号。


3 布雷頓森林——工業時代的金色羁絆


農業時代已經寫進曆史。工業時代的世界霸主——英國——也被其内在邊界所束縛,最終由盛轉衰。

二戰後,英屬印度解體,在1947年拆分為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後來引發兩個民族國家長達半個世紀的敵對與仇殺,使得印巴分治成為當代史上最悲慘的事件之一。

關于英國在戰後衰落的原因,衆說紛纭。人們普遍認為,第一是曠日持久的戰争把英國打虛掉了,第二是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在戰争期間大發橫财。二戰剛剛結束時美國所持有的黃金儲備占到全世界所有國家總量的3/4

但是,這些并沒有說到點子上。在我看來,英國體系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戰争,也不是人口土地,而是它的這個全球體系自身的内在邊界——金本位制度。

戰前英國是世界上黃金儲備最多的國家,而戰後世界上絕大多數黃金轉移到了美國。由于金本位的限制,導緻英國在戰後難以創造出足夠的貨币,來支撐重建與經濟發展。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稱金本位制度為金色的羁絆”——也正是此意。

更深一步來講,二戰前英國所創造的世界格局體系,本質上是一個貿易體系,而非生産體系,也不是創新體系。這個體系本身并不創造資産,它隻是利用供需關系在全球範圍内對商品的生産分配進行重構。例如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的茶葉絲綢拿到歐洲去賣,可以獲10倍的利潤。而西方的工業産品(鐘表火柴車船等)拿到東方去賣,獲利無數。

這本質上是一個貿易體系,它搬運商品,但不創造資産。

但是到了二戰之後,随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科技創新越來越重要,通過科技創新能夠使許多東西搖身一變,價值倍增。

我們都知道,貨币的發行,背後是資産作為支撐。當有大量資産需要被創造出來的時候,金本位制度就無法與之相适應。因為金本位制度下,在一段時期内,一個國家的黃金總量是固定的,這就意味着你的貨币數量是固定的;黃金既然不能升值,那麼任何創新都會自身貶值。


640 (6).png


1944年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的100多個國家的經濟學家央行行長齊集的那一次布雷頓森林會議以及在那次會議上敲定的戰後國際貨币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還是沿用了金本位的思想道統——但是在不到30年之後,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鈎,标志着金本位制度徹底作廢。

在二戰前,英國精心巧妙地維護金本位制度的道統。兩次大戰之間,1931年,英國因無力償還巨額的戰争貸款因而将英鎊對黃金貶值——這與1971年那次美元與黃金脫鈎有某種神似——但随後英鎊與黃金繼續按固定比例兌換。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結果了金本位的大旗,維持了25年,铩羽收場。

金本位難道是個詛咒,誰來誰跪?

因為進入20世紀,人類的發展已經從走過了農業、工業、來到信息化時代,創造資産這件事本身成為了經濟活動的核心;而創造資産對應到賬面上則是貨币數量的翻番倍增,然而金本位的核心思想是貨币總量固定(或者很慢增長)——這無法适應人類社會發展的内在動力。

所以金本位最終被打破——這與封建時代人口-土地的馬爾薩斯陷阱類似,是工業時代的馬爾薩斯陷阱,是工業國家的内在邊界。


4 美國全球戰略收縮——财政貨币化遊戲難以為繼


2017年上台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美國人優先,是基于他的選舉利益、代表白人農民利益的共和黨的思想道統;但是把美國全球戰略收縮落實的卻是拜登。2020年阿富汗撤軍盡管做得倉皇狼狽,但畢竟是撤了;還有此前奧巴馬時期的伊拉克撤軍等等。

疊加在一起,美國這些年的全球軍事布局一直在收縮。

龐大的全球軍事布局,需要龐大的财政開支作為支撐。而美國的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發行政府債券籌集資金。

20世紀80年代開始,東亞和東南亞加入國際分工體系,承擔生産環節,而美國和歐洲承擔消費環節。而國際貿易的主要介質是美元。于是形成了東亞和東南亞生産産品、出口産品、收入美元;而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購買産品、消費産品、支付美元的循環。發展中國家積累了大量美元,這些美元需要尋找資産與之相匹配,于是這些國家投資于美國國債,這是最穩妥最安全的投資。

如果把這個循環抽象出來,實際上是美元隻是一個中介,而實質上是發展中國家充當了美國政府的債權投資人

640 (7).png


雖然看似美國可以一邊政府發行國債,另一邊央行美聯儲發行貨币(量化寬松)購買國債,通過這個左右口袋對倒的操作,來保證财政收入持續增加,來維持龐大的全球體系的開支。然而這個體系也存在内在邊界。

其内在邊界,是美國政府的信用額度。盡管美國政府的信用很高,在全世界應當屬于最高;而且事實上它隻要保持高于其它國家(英法德中日韓澳新等)即可——但是,它不可以支持美國政府的财力達到無限擴張。

我們知道,國債發行會存在溢價或折價。當票面利率高于實際利率則溢價發行,票面利率低于實際利率則折價發行。現在,美國的聯邦利率已經逼近00~0.25%),國債發行已經不存在折價空間——且發行之後如果加息則債券價值貶值,持有者的資産縮水。

這一系列問題的逼近,使得美聯儲加息步履維艱。這其實也構成了美國财政-貨币左右口袋對倒操作的極限。因為當你的國債發行無法折價,且未來隻有貶值空間的時候,金融市場的購買意願會降低。

不能再通過财政貨币化的遊戲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那麼美國政府隻能減少财政支出——說白了就是,省着點兒過日子。

因此這些年我們看到美國的全球戰略收縮非常明顯——伊拉克撤軍、利比亞撤軍、阿富汗撤軍等等。

美國還要對付中國,貿易争端、科技争端、甚至還有其他領域鬥争的可能性。而北約向來是美國的傳統勢力範圍;北約即美國,美國即北約。對于美國來講,中國是前線,歐洲是後院;美國在對于中國的同時,不可以容忍後院起火。

所以美國要保持歐洲與自己站在同一條戰線,就要借烏克蘭危機告訴歐洲人,俄羅斯永遠想侵略你們,你們離不開我。這就是這次烏克蘭危機的背後真相。

也正是因此,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真實立場是:不願開戰。不是打不赢,而是打不起。财政貨币化的遊戲玩到頭,難以應付大規模軍費開支,減少對立面,減少樹敵。

5 結論


洋洋灑灑地談了這麼多,看似毫無關聯,其實都是圍繞着一個核心:國家的内在邊界。

農業社會下,一個國家的内在邊界就是土地和人口;工業時代,一個國家或者世界體系的内在邊界是其貨币制度,金本位制度束縛了英國的發展,最終導緻體系崩潰。

當今信息時代,其實一個國家的内在邊界是科技、人才、以及制度——總而言之,創造資産的能力,是決定當代一個國家内在邊界的核心因素。你能夠創造多少資産,就能夠把自己的内在邊界延展到多遠、多深、多廣。

目前大國之間的競争關系日趨激烈,對于中國人而言,打造内在邊界,延展内在邊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微信掃碼 > 右上角點擊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