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時間,烏克蘭危機已經演化為戰争。
這次俄軍入侵烏克蘭,标志着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之後的國際體系正在走向瓦解。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逐漸弱化,而區域性強權會遍地開花,全球進入“叢林法則”時代
這些對資本市場所帶來的影響,也許短期内看不到,但某些長期的趨勢,是注定的。對此,投資者應該及早适應。
戰前,美國揚言如果俄軍入侵烏克蘭,将承擔極其嚴重的後果。然而戰争打響已經3天了,制裁到現在還是停留在口頭上。
忘了是哪個名人說過,如果制裁有用,那麼人類的語言裡就不會有制裁這個詞。
1 制裁别人or制裁自己
戰争行将結束,制裁必接踵而至。北約制裁俄羅斯,目前最有力的兩個武器,一個是能源,一個是金融。
能源方面的制裁,從普京宣布支持烏克蘭東部兩個州頓涅斯克和盧甘斯克獨立開始,德國總理舒爾茨就高調宣布了制裁方案——
暫停北溪二号油氣管線項目認證手續。
這隻是毛毛細雨,因為北溪二号從2020年底建成,到現在還未開始使用,也就是說,把北溪二号叫停了,頂多是影響未來。更重要的制裁是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油氣)。
中西歐能源短缺,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興起過一波“核電熱”——但是随着1986年切爾諾貝利爆炸、90年代日本文殊堆連續事故、以及2011年福島核電站爆炸等一系列事故,以及環保主義運動的興起,歐洲大部分國家都開始“去核化”。
德國是“去核運動”最明顯的國家之一;法國在“去核”問題上相對暧昧,所以至今還保留着一些運行中的核電站。但這遠遠不夠用。所以幾乎整個西歐的能源,都絕對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
所以,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與其說是制裁俄羅斯,不如說是制裁歐洲自己。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原本即将通氣的北溪二号輸油管線,德國從俄羅斯直接進口天然氣的價格是每1000立方米300美元——而如果叫停北溪二号而從市場上直接購買,則價格要900多美元,翻了三倍。
能源是工業的基礎,能源價格上漲,所以商品價格都要漲,通脹會愈演愈烈。
歐元區的cpi在4%以上維持3個月,這個數字與美國7.5%的cpi在數字相比不算什麼,但是相比歐元區的GDP增長還在1-2%的級别,而美國去年四季度的GDP為5.7%,歐洲經濟的“滞脹”特征更明顯。
所以,綜合來看,俄羅斯的經濟靠油氣出口,油價越高對俄羅斯越有利;而歐洲經濟,能源需要進口,油價越高,傷害越大。這樣一看,制裁俄羅斯其實就是制裁歐洲人。
2 難以承受之重
第二項制裁是将俄羅斯排除在Swift結算體系之外。這項制裁看起來威力很大,但實質上卻不是這樣。
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環球銀行間同業金融電信協會)創建于1973年,總部在布魯塞爾,成立宗旨是為國際上各種銀行之間的提供标準化、自動化、安全可靠的結算途徑。
Swift雖然是美國發起的,但它的最大使用群體卻在歐洲。至今為止俄羅斯的銀行系統也在使用Swift——那麼對俄羅斯的制裁方式之一就是将俄羅斯“踢出”Swift體系,讓它的金融系統癱瘓。
短期來看,這招的确威力無窮。但對俄羅斯來講隻是“短痛”,對美國而言,則是長期後患無窮。
在Swift體系下,俄羅斯需要使用美元進行國際大宗結算;然而如果被“踢出”Swift體系,則俄羅斯短期内無法使用美元進行結算,貿易受到極大的影響。隻能靠内部市場勉強循環。
但是長期來看,俄羅斯油氣出口将接受歐元、日元、人民币、印度盧比等貨币作為結算貨币。這樣假以時日,會在俄羅斯與其衆多油氣進口國之間形成新的“貨币流通區”——“盧布-歐元”、“盧布-人民币”、“盧布-盧比”等。而在這些貨币流通區内部,美元反而淪為“無法置喙”的尴尬處境。這樣實際上是削弱了美元的全球地位。
我們知道,美元的國際霸權地位是來自和原油的深度綁定。你要買原油,就要花美元;而你要花美元,就要掙美元;你要掙美元,就要給美國人提供産品。而美國人,隻要左手發行國債,右手開動印鈔機,就完事了。
如果美元地位削弱,則美國在全球“負債消費”的模式将會出現困難。這是美國無論政府還是老百姓都不願看到的。
所以,以Swfit為工具對俄羅斯進行金融制裁,最後的結果是美國難以承受其重。
3 大風起于青萍之末
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裡米亞。彼時美國剛剛從次貸危機的創傷中走出來,還沉迷在往日的強大實力,對俄羅斯實施了制裁。
2022年,經曆了疫情,中美貿易摩擦和科技争端,還有各種國内的龃龉摩擦,美國已經元氣大傷,如果說2014年是殺敵一萬自損七千,現在就是殺敵一萬自損一萬,甚至一萬二。耗不起了。
所以,這次當俄羅斯“悍然”入侵烏克蘭,美國和歐盟的那些國家,隻能“默默地為烏克蘭人祈禱”。
弄得影帝出身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委委屈屈地在Twitter上說:“烏克蘭在孤軍作戰”——如果祈禱能把普京趕出去,那我就跟你們一起祈禱。
到此時,方知影帝出身的總統,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民公仆”;而那些老奸巨猾的英美法德政客,一個個才是現實中的真影帝。無奈這個真實的世界,影帝也罷、政客也罷,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背後不争的事實就是,美國以及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正在衰落。這令人很痛苦。為什麼?
如果隻是一個國家的國力衰弱,那并不痛苦。薩法維波斯,奧斯曼土耳其,還有滿清,一個個都轟然倒塌,沒什麼。但是美國的衰落令很多人痛苦,在于美國所主張的價值觀、意識、思想,也在衰落;而這些曾經被認為應當是人類的普适價值。
新加坡領導人李顯龍曾經把過去幾十年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稱謂“美國和平”(Pax Americana),這個仿拉丁語的李顯龍“自創”詞語,對應古羅馬時期的“羅馬和平”(Pax Romana),說的是在一個強大的軍事霸權的監護下,世界各國呈現彼此和平共處的狀态。
這種和平并非是真正的和平,而是誰也不敢亂動;因為你一旦亂動,那個霸權(古羅馬或當代美國)就會來教訓你。
然而這個維持了至少40年的“美國和平”,随着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英法德袖手旁觀,走向終結。挑戰現行國際秩序的力量即俄羅斯出現,與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體系正面剛,而這個強大霸權卻束手無策。
美國的衰落也許是必然的,但當下短期來看,并不是好事。至少對于投資者而言,意味着以往所适應、所熟悉、甚至所信仰的很多東西,都将動搖。世界從此進入“叢林時代”,強人登場,弱肉強食。
4 搖晃的世界
以美國所主導的世界體系的動搖,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與2021年美軍在阿富汗倉皇撤退,以及此次烏克蘭戰争中美軍和北約未出動一兵一卒;與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争和2011年發動利比亞戰争相比,很明顯,美軍軍力與美國國力正在走下坡路。
出于能源安全考慮,歐洲不得不與俄羅斯保持一定的緊密聯系,而美國在歐洲的存在也會弱化。一旦北溪二号油氣管線重新啟動,則德國的天然氣供應80%來自俄羅斯,俄德之間形成一種類似美國和沙特的“油氣同盟”,進而以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作為支撐,歐元成為與“石油美元”類似的一種石油貨币——“石油歐元”。
而一旦這種關系形成,則美元的地位會一落千丈。這會帶來很多連鎖反應。
首先是美元。
如果我們分析美元的曆史走勢,可以看出美元的強弱有明顯的周期性。一般來講,一個為期7年的上升周期之後,是維持11年的下降周期。從1980年算起,1980-1991是下行周期,1992-1999是上行周期;2000-2011是下行周期,2012-2019是上行周期。而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美元再次進入下行周期。
如果把時間視角再拉長一步,美元從取代黃金成為國際硬通貨(1975年)以來,一直在下行,每一輪頂點的美元指數都比上一個頂點低。
美元指數的明顯周期性,與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全球化周期一緻。每次美元下行周期,就是全球資本從DM流出,流入EM,經濟繁榮的周期;而每一輪美元上行周期,都是資金流入DM,流出EM,全球避險,經濟下行甚至衰退周期。
而美元周期的頂點每一輪都比上一輪低,反映出美元作為國際貨币的地位逐漸弱化的趨勢。
美元地位弱化,四十多年來投資者穩定認可的資産價值之“錨”不會存在;形成多個貨币并存的“戰國時代”,資本市場的不确定性加大。
其次是美債。
美債公認是全球最好的避險資産——它體量大、波動性小、變現能力強——至少在過去幾十年裡是比黃金更好的避險資産。(因為黃金一來總量有限,二來涉及高昂的儲藏成本,如果使用延伸工具,則三來不得不頻繁展期換倉)
圖: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已經逼近2%
但是美債受全球認可的基礎,第一是美國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第二是美元的全球貨币地位。而烏克蘭戰争揭露了美國全球霸主地位日漸虛弱,美元的國際硬通貨地位弱化,都會使附着在美債上面的避險資産功能消解。
而避險資産這層功能一旦削弱,則目前高企的債務總額,會成為懸在美國甚至全球市場頭上的一把利劍。2008年次貸危機,通過量化寬松平穩過渡;随後歐債危機上演,其深遠影響到今天甚至都沒有全部出清。而未來一旦爆發例如“美債危機”之類的什麼東西,結果很難設想。
美國作為一個地區性大國和強國是毋庸置疑的,但過去幾十年裡這種全球呼風喚雨的神力和金融市場的特殊地位,會逐漸成為明日黃花。
第三個影響對美聯儲。
2022年美聯儲加息是闆上釘釘的事情。然而烏克蘭戰争突發,又使得加息的前景蒙上了不确定性的陰影。
首先是通脹。毫無疑問,戰争結束之後,制裁接踵而至,油價會繼續向上蹿。到現在為止原油價格已經破百,通脹将注定愈演愈烈——站在通脹的角度,加息應該更加堅定強硬。
但同時,我們知道,原油不僅是能源,也是經濟運行的重要原料;油價上漲,意味着經濟活動的成本提高,這對于經濟增長,無疑是一個負面因素。油價高,則物價高;而油價高,同時會造成低增長——這就是滞脹的局面。
面對低增長,加息的動因就不那麼強烈了。因為利率也是經濟運行的成本之一,如果利率太高,企業負擔會加重,會不利于經濟增長。
上一次油價在100美元/桶以上的位置,還是2014年。但2014年中國的GDP還在8%,美國的經濟也比較強勁;就經濟而言,與今天當下不可同日而語。但就在當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一句“縮表”,仍然吓壞了市場,錢荒的鬧劇到處上演。今天,雖然鮑威爾的“預期管理”做得細緻不厭其煩,但全球經濟對加息的承受能力明顯不如上一次縮表與加息(2014年縮表,2016年開始加息)。
與烏克蘭軍隊相比,也許全球經濟更加不堪一擊。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聯儲的貨币政策面臨更加困難的選擇。
5 難得的窗口
對于中國而言,這其實是一個難得的時間窗口。此前從2018年,中美貿易糾紛演變到科技争端,甚至意識形态對抗外交口水戰,中國人如臨大敵。然而2021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地緣政治的焦點忽然轉移到了東歐——從白俄羅斯選舉到波蘭難民危機,再到今年年初烏克蘭開戰。
這些為中國留下了難得的時間窗口。
對此,要發展經濟,一切的核心都應該是經濟。現在中國有疫情不假,香港的疫情甚至很嚴重,還有社會問題。但這都是旁枝末節,不應該幹擾了經濟發展的主線。你抓住了這段時期發展經濟,下一回合地緣矛盾轉到東亞的時候,你的應對就可以更加舉重若輕。
因此,不應該被眼下的疫情自亂陣腳,放掉了經濟發展的主線。也不應該在波谲雲詭的國際大氣候下丢失方向。兵者國之重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房住不炒自然是不可動搖,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防止無效競争,防止内卷,這些都是深得民心的;但是如果人們對經濟增長因此而失去了信心,那就是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