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去年12月3日中概股集體暴跌之後,三個月後的今天,又是無比黑暗的一天。
除台股台積電之外,所有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全部暴跌,其中以貝殼、京東、拼多多以及好未來跌幅最深,超過15%;造車新勢力中小鵬、蔚來跌9個點,理想汽車跌6%;阿裡巴巴跌8個點,百度跌6.29%。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中概股市場哀鴻遍野,然而美股大盤标普500指數隻跌0.45%,納斯達克跌幅不超過1%。天壤之别!
中概股暴跌的起因,仍然是臭名昭著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的最終實施細則在2021年12月3日由美國證監會公布。
根據該法案,一旦一家在美國股票市場交易的外國公司連續3年被認定為“被識别公司”,則将啟動強制退市程序。而認定标準包含如下兩條:
(1)該公司聘用了美國公衆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無法對其展開檢查或調查的審計師事務所;
(2)經PCAOB認定,該“無法檢查”或“無法調查”的狀态是由公司所在地政府的立場所造成的。
簡單來講,PCAOB及其認可的審計師事務所的立場,一定是與美國政府一緻的,而上市公司“所在地政府”的立場與其并不一定一緻。以目前中美之間小摩擦不斷的貿易科技外交關系而言,PCAOB找出公司的問題,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果不其然。昨晚,美國證監會(SEC)發布消息稱,依據《外國公司問責法》,認定五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有退市風險。這五家公司分别是:百勝中國、百濟神州、再鼎醫藥、和黃醫藥、以及ACM Research——其中有一家餐飲零售、一家芯片、三家生物醫藥。
昨晚中國證監會火速發表聲明,稱這是将“證券監管問題政治化”。但效果并不明顯,中概股的抛售浪潮仍然此起彼伏。“中丐股”,沒有最低,隻有新低。
1 遠赴他鄉
事實上,中概股的命運,從2018年美國時任總統川普打響“貿易戰”的那一刻開始,已經注定了。
背後的邏輯是清晰的:中美貿易關系上的争端,隻是兩強之争的一個具體塊面;而随着争鬥的白熱化,争鬥的領域也必将從貿易擴散到科技、資本、人才、教育、甚至軍備競賽。
然而,就在這頭灰犀牛從遠處轉過身、它尖利的牛角和鋒利的眼神對準你的這一刻,還在有無數企業前仆後繼地“赴美上市”:
像新能車的“三劍客”(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分别于2018年9月,2020年7月和8月赴美上市;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賬通和陸金所,分别于2019年12月和2020年10月在登陸紐交所;2018年12月的騰訊音樂,今年年初的電子煙新秀霧芯科技(RLX),還有今年3月份登陸美股的知乎……
這些都是伴随着中美關系急轉直下的這幾年,依然選擇赴美上市的公司。對于他們而言,中美的灰犀牛風險也許很清楚,但是短期對資金的需求,以及中國股市上市制度的限制,成為了他們被迫遠赴他鄉的原因。
這背後,當然是時代的無奈。
中國股票市場成立于1990年,而當時股市作為直接融資渠道,以服務工業和制造業企業為主。然而當時全世界範圍之内,計算器與互聯網創新創業潮已經如火如荼,中國的第一批計算器、軟件、互聯網、遊戲等公司,都是那個時期成立的。
而鑒于當時滬深兩大交易所對公司上市的條件要求,這些對于當時而言的“新興行業”,是無法通過A股市場融資的。
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赴美上市逐漸成為中國企業的選擇項。而早期的中概股,在中美關系花好月圓的年代,曾經一度是美國資本市場的寵兒。例如,1997年,中華網在納斯達克挂牌當天,股價直接從20美元飙升到了67.2美元。2005年百度登陸納斯達克的時候,當日股價漲幅高達353.85%,創下當時海外IPO的最高紀錄。
有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股價平均漲幅為130%。在2008年金融危機、美股市場哀鴻遍野的大背景下,中概股的業績與股價表現,堪稱“風景獨好”。
2 沽空善惡
但是好景不長,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概股在美股市場的地位開始一落千丈。使中概股跌落神壇的是一樁“沽空”舊案。
2010年6月,大名鼎鼎的沽空機構——渾水——連續發布了六份針對東方紙業的報告,聲稱其涉嫌嚴重的詐騙和造假行為,打響了狙擊中概股第一槍。(注:東方紙業目前已經改名為“互聯網科技包裝”,股票代号仍為ITP)
沽空報告中的許多指控也許并不屬實,有的是一些不合理的推測;但是投資者在短期内無法核實,隻能選擇“甯可信其有”——先減低倉位,避免損失。等到最終确認了指控不實,股價已經跌很多了。
正所謂“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例如在東方紙業的案例中,沽空導緻當月股價下跌33%,而随後美國證監會開展了長達三年的非正式調查。盡管調查結果安全落地,但是東方紙業的股價于2010年跌去六成,到2011年10月的時候,距離被沽空前的局部高點,已經跌去八成。
繼東方紙業之後,綠諾國際、中國高速頻道、多元環球水務等中概股相繼被做空,而這三家中概股先後因渾水的沽空報告導緻股價大跌,最終難逃退市摘牌的命運。
隻有部分“命硬”的公司,能夠在被沽空之後翻盤,股價重回上升渠道。例如新東方。新東方在2009年和2012年,分别先後兩次遭遇了香橼和渾水的做空。但是公司并不存在沽空報告中所指控的問題,且商業模式非常優秀,最終得到投資者的認可,股價上漲數倍。
進入2020年,瑞幸咖啡自曝财務造假,随後一衆沽空機構彷佛聞到了血腥味的鲨魚,旋即盤桓在中概股周圍,一場沽空中概股的狂潮來襲。2020年3到6月期間,愛奇藝、跟誰學、歡聚時代等中概股先後遭做空機構狙擊,相應的股價也随即下挫。
為什麼愛奇藝總是被做空?這就涉及到沽空背後,一些令人難以啟齒的原因。
畢竟愛奇藝、B站這些新興的視頻平台,擁有海量的中文華語影視資源,承載着華語文化與中國軟實力輸出的潛在可能性:它們是能夠對标Netflix的為數不多的中國企業了。
君不見,Netflix這幾年來瘋狂收購小語種影視資源——其壟斷全球文化話語權的野心呼之欲出。因此,打擊愛奇藝和B站等華語視頻平台,就成了大國之間文化角逐與較量的新陣地。
3 低估之辱
随着沽空機構的持續打擊,中概股在美國股市逐漸從“香饽饽”變成“冷饅頭”,估值也由“溢價”轉變為“折價”,有的時候甚至是羞辱性的低估。
截止周五收盤,中概股中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隻有阿裡(3035億USD)和京東(1211億USD),剩下的互聯網大廠如網易(691億)、拼多多(682億)、百度(478億)。
而同為科技和互聯網巨頭的美國公司,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等,甚至特斯拉,市值都在萬億美金以上。元宇宙(臉書)市值8536億美元,位列第六。估值來講,上述這幾家互聯網巨頭的市盈率都在25倍以上。
同為電商巨頭,亞馬遜的估值高達65倍,而阿裡的估值僅有15倍。如此差距的背後,已經不止是資本市場自身的邏輯。
除了互聯網大廠,同為新能源汽車的種子選手,美國本土“根正苗紅”的特斯拉,股價一路唱着歌大漲,市值突破1萬億美金。
而來自中國的蔚來汽車,雖然去年夏天合肥市政府注資之後獲得了一波估值拉升,但今年以來上漲勢頭一直不行。市值也隻有區區500億美金。
當然,讀者會認為比較股價和市值不科學。那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隻股票的估值。
鑒于新能車企業正處于市場導入期,盈利并不穩定,所以我們采用“市銷率”,即PS估值。可以看到,如果按12月3日收盤價計算的話,特斯拉的市銷率在21倍左右。
而蔚來汽車的市銷率在9倍左右。
這就是赤裸裸的差距。有人說,特斯拉有夢想啊,人家馬斯克想上火星。我想說,不過是個夢想罷了,誰不可以有呢?
特别是在蔚來得到合肥市政府的支持之前,很多投行給出來的目标價就是1美元——這近乎羞辱。在美國市場,股價1美元,是強制退市的門坎:如果一家公司持續30天低于1美元,則會被“亮黃牌”——發出退市警告;如果此後的90天裡股價無法回到1美元以上,則會被“亮紅牌”——啟動退市流程。
4 集體訴訟
除了惡意股東,長期低估,中概股還有另一個噩夢——集體訴訟。
在美股市場,集體訴訟是上市公司非常頭疼的事情。不僅是因為集體訴訟本身的麻煩,更是因為觸發集體訴訟的因素,往往是股價的下跌。有統計數據表明,六成以上集體訴訟是因股價下跌、新股破發等因素引起的。而集體訴訟的結局,最終往往以退市收場。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沽空,股價下跌,集體訴訟,退市。
想想也不難理解,如果股價一直上漲,就算公司有點小瑕疵,股民也不計較了。而一旦股價下跌,各種麻煩就都來了。
更為隐秘的一點,在集體訴訟裡面,有些機構會存在動機不純的行為。例如,在很多沽空和集體訴訟的案例中,律師事務所的角色相當暧昧——
一方面,在上市前律所為公司提供各種審計報告和法律文書,如果存在一些灰色地帶,律所會幫公司遮掩;另一方面,一旦上市之後,這些灰色空間就成了沽空機構和集體訴訟的“靶點”,律所如果不顧及自身職業道德而把這些信息洩露給沽空機構或集體訴訟律師的話,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一魚多吃。
訴訟的波及面非常廣,很多中概股公司都難逃“訴訟”的命運。例如,由于被做空導緻訴訟的如瀾起科技、世紀互聯;由于業績下滑導緻集體訴訟的如聚美優品,而因高管人事變動導緻訴訟的最典型案例是中手遊,因私有化被訴訟的則是巨人網絡。
甚至連一些非常優秀的互聯網大廠,都難逃集體訴訟的“訛詐”。
2015年,在美上市不到一年的阿裡巴巴集團在美被提起集體訴訟,并于2018年及2019年同意分别就其聯邦及州法院的訴訟支付7500萬美元及2.5億美元的和解金,合計的3.25億美元創下中概股有史以來最高和解金紀錄。
5 敦刻爾克
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在法國北部的海岸線上,總共33.8萬英法以及比利時軍人撤退到英國本島。這就是二戰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人們也常用“敦刻爾克大撤退”去表示保存實力,避免消耗,以圖東山再起。
今天,在風急浪高的中美角鬥版圖上,香港就彷佛當年二戰時歐洲戰場上的“敦刻爾克”。
剛剛過去的周五,港交所股價在港股市場呈現普遍跌勢的情況下明顯反彈,盤中漲幅一度超5個點。
這幾年,每當中概股遭遇沽空或者面臨“集體退市”的風險的時候,港交所的股價都會聞風而動,漲一波。
站在資本市場的角度,這些有可能從美國“退市”的中概股,未來無非兩個選擇,A股和港股;無論落腳在哪裡,對于港交所都是利好,所以大漲。畢竟互聯互通機制已經運行了7年多,内地與香港股市已經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18年4月,香港證券交易所推出“上市新規”,其中明确規定了同股不同權的互聯網企業與生物醫藥公司可以在港交所上市。
此前港股市場持續十幾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制度弊端,終于得到了修正。自此開啟了一波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熱潮。
品嘗新經濟“頭啖湯”的是小米(1810.HK)。盡管小米上市的時候正處在大盤自高位回落的關頭,并且上市之後股價破發也的确讓不少投資者對“港交所新政”持保留意見甚至有所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實施“新政”之後的港交所,為中國新經濟公司提供了赴美上市之外的另一個選項。這件事的意義非比尋常。
特别當我們看到就在港交所推出“上市新規”的一個月之前,2018年3月,美國前總統川普發動貿易戰;而4月則對中興通訊“一劍封喉”。
事實上,從中美貿易争端開始的那一刻起,中概股的命運已經在大概率上注定了。而港交所為這些企業提供的,無異于一個避風港灣。
2019年底,阿裡巴巴以第二上市的方式登陸香港交易所,當年因“同股不同權”的架構被迫遠赴美國的缺憾,終于彌補了。
自此之後,回港上市的中概股逐漸多了起來。到2020年,京東、網易、萬國數據等一系列中概股,紛紛回港上市。2021年3月,B站也回歸香港市場。
2020年6月,港股推出“恒生科技指數”,對标美股的納斯達克指數,而其成分股之中,阿裡、京東、百度等這些“中概股”都赫然在列。随着越來越多的中概股回歸港股市場,恒生科技的成分股裡面,中概股的占比會越來越高。
6 重歸故土
不隻是香港,這些年來A股市場的制度創新也在加速進行。2019年科創闆,2020年創業闆注冊制,2021年北交所,幾乎每年都有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
這些都為美股市場上的“中概股”重歸故土,提供了堅強的後盾與牢靠的保障。
2019年7月22日,科創闆迎來首批公司挂牌。代号為688008的瀾起科技,曾于2013年10月1日以中概股“芯片第一股”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随後一年之中,瀾起科技因遭遇做空,于2014年11月完成私有化退市。
2014年從納斯達克退市,2019年登陸A股科創闆,瀾起科技看似華麗的轉身,背後卻是中概股在美國所有遭遇的縮影。
沒錯,如果能在自己的國家上市,講着自己的母語,對着自己的同胞,誰會跑去太平洋彼岸去遭受别人的白眼?如果在美股市場能夠平安度日,不被惡意沽空,誰又肯花費高昂的成本、冒着巨大的風險去私有化退市?特别是當這一切還要在不明真相的、雞蛋裡挑骨頭的媒體的鎂光燈的聚焦下,把每一處傷痕無限放大,以調侃嘲諷甚至不無陰謀論的文章呈現給讀者,再任由後者去發揮各種揣想與猜測……
這一切,随着内地和香港資本市場制度的不斷優化完善,将最終寫入曆史,而煙消雲散。中概股的集體歸宿,是自己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