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融中财經
文章作者:宋新澳
文章編輯:吾人
日前,智能駕駛及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供應商深圳佑駕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佑駕創新”)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過去三年,佑駕創新認為其收入實現了“強勁增長”,但尚未能完全覆蓋住各種成本和開支,仍處于虧損狀态。業務增長保持可持續性,且實現盈利是其努力方向。與佑駕創新财務狀況類似,自動駕駛行業内參與者普遍虧損,商業化落地困難。而通過IPO籌集資金,則可以在一段時間内推動公司業務發展。往前回溯,在2024年1月,激光雷達及感知解決方案提供商速騰聚創成功登陸港交所,募資淨額超8億港元。然而能在第一次遞表就順利上市的自動駕駛企業,僅是少數。此前在2023年8月,佑駕創新曾啟動A股IPO上市輔導。但今年5月23日終止了與輔導機構的上市前輔導委聘協議。對于“棄A轉港”,佑駕創新給出的理由是,“考慮到整體市場環境,以及把握國際市場機遇的未來戰略,認為在聯交所上市将更有利于發展。”從向交易所遞表次數及日期看,自動駕駛企業IPO競争越發焦灼。當前,一同在港交所排隊的還有黑芝麻智能、地平線、縱目科技,三家企業在3月底先後遞表,其中黑芝麻智能、縱目科技也并非首次啟動上市。01
自動駕駛領域企業業務側重點各有不同,比如在芯片領域,有車規級智能汽車計算芯片及解決方案供應商的黑芝麻智能;乘用車高級輔助駕駛(ADAS)和高階自動駕駛(AD)解決方案供應商地平線;強調提供領先ADAS解決方案的縱目科技。
佑駕創新在于提供智能駕駛及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前者與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有所重合,據招股書,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包括實現L0至L5自動化的解決方案。其中L1至L5階段,通常被稱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後者旨在提高駕駛和乘車的安全性及舒适性,與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形成協同效應。從這一角度理解,佑駕創新的業務從自動駕駛領域,覆蓋至更多市場。智能駕駛及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歸屬于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招股書特意介紹了這一市場的規模。據灼識咨詢,按收入計,全球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市場規模于2023年達到5899億元,預計于2028年将增至1.33萬億元,複合年增長率17.7%。此外,佑駕創新提供的解決方案還包括車路協同。車路協同是智能駕駛領域的主要技術路線之一,側重于車輛與基礎設施之間的信息交換和共享,以增強單車的感知和決策能力。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是佑駕創新業務的核心和基礎。2021年-2023年,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收入分别為1.73億元、2.67億元、3.86億元;占收入比重分别為98.8%、95.7%及81.1%。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可分為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解決方案和自動駕駛系統(ADS)解決方案。ADAS解決方案是指實現L1至L2自動化的解決方案。ADS解決方案是指實現L3至L5自動駕駛的解決方案。目前,ADAS解決方案被廣泛采用為量産車型的标準配置。2023年,全球配備L2(包括L2+/L2++)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汽車滲透率為32.1%,預計到2028年将達到61.1%,市場規模為4914億元。但在這一市場上,佑駕創新與國内行業前三差距較多。按L0至L2+╱L2++解決方案的收入計,2023年佑駕創新收入為3.86億元,在所有國内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中排名第六,市場份額0.6%。而前三名供應商的年收入均在數十億規模。此外,按照佑駕創新說法,全棧自研能力是其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優勢。招股書介紹,擁有全棧自研能力的領先供應商可能會使用未嵌入算法的芯片,并采用其自研算法。在前五大新興科技公司(緻力于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突破和産品創新的公司)中,佑駕創新使用未嵌入算法的芯片的比例最高,占比為99.98%,而其他公司均低于70%。佑駕創新另外兩項業務由于受到前期收入基數較低影響,2023年的收入增速更快。2021年-2023年,佑駕創新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收入分别為69.6萬元、156.5萬元、1834.6萬元;占收入比重分别為0.4%、0.6%及3.8%。佑駕創新表示,與2022年相比,2023年此類收入大幅增加原因之一在于業務逐步進入爬坡期。佑駕創新智能座艙主要解決方案包括駕駛員監測系統(DMS)解決方案、乘客監測系統(OMS)解決方案和其他解決方案。DMS是指依靠傳感器檢測駕駛員的面部表情、眼球運動、生理迹象和其他數據以評估其狀況的系統。OMS可對艙内的乘客和物品進行實時檢測,為所有成員提供更安全的體驗。但佑駕創新該業務仍未實現規模效應,反映在業績上,2023年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毛利率由2022年的45.5%大幅下降至5.9%。2022年,佑駕創新車路協同業務首次開始交付,年收入為72.2萬元,占收入比重0.3%;2023年年收入達7145.4萬元,占收入比重15.0%。在車路協同層面,佑駕創新一般是與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的客戶合作,旨在加強道路安全和提高交通效率,同時幫助客戶管理工業園區和停車場的通行。車路協同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元,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中國車路協同的市場規模由2019年的161億元增至2023年的709億元,2019年至2023年的複合年增長率44.9%,預計2028年将到1685億元,2023年至2028年的複合年增長率18.9%。總的來看,2021年-2023年,佑駕創新已分别與14、20、21家整車廠就20、36、51款車型開展定點項目的持續開發,并分别與9、19、26家整車廠就22、53、64款重型進行了量産。2024年1月1日至5月20日,佑駕創新就六家整車廠的十款車型獲得新的定點,并就八家整車廠的22款車型達成SOP。02
三條主要業務線的增長也帶動了佑駕創新整體收入的擴大。招股書中,佑駕創新将2021年-2023年收入增長描述為“強勁”,收入分别為1.75億元、2.79億元、4.76億元。2021年至2023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64.9%。
不過,其同時表示,“收入增長但未能完全覆蓋住以往記錄期産生的各種成本和開支。”體現在業績上,2021年-2023年,佑駕創新持續虧損,年内虧損分别為1.4億元、2.21億元、2.07億元。
從經營開支上看,研發投入是第一大項。2021年-2023年,研發支出分别為8220.1萬元、1.39億元和1.50億元,分别占收入46.9%、49.9%、31.5%。
研發開支主要包括員工福利開支及專業服務費。2021年-2023年,員工福利開支均占研發開支六成以上,其中,2022年較2021年大幅增加,從5371.4萬元增長至9413.6萬元,對此,佑駕創新表示主要是由于研發團隊擴大。截至2023年,佑駕創新研發團隊有331名員工,占員工總數的63.8%。
同期,員工福利開支在銷售、一般及行政開支中均是占比最高的一項。這是由于智能駕駛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足夠的研發、銷售等類型人才是企業運營的關鍵。招股書中,佑駕創新亦提到,“未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層及具備專業技能的優秀人員的持續服務。”因此,“可能需要提供更高的薪酬和其他福利來吸引和留任關鍵人員,而薪酬和福利支出可能會出乎意料地增加或以超過預期的速度增長。”
為吸引并留任人才,佑駕創新還成立了三個員工持股計劃控股實體。2021年-2023年分别錄得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開支880萬元、1500萬元及2240萬元。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記錄在其銷售開支、一般及行政開支以及研發開支下。不過佑駕創新表示,随着規模擴大,這部分的雇員福利開支不大可能随着收入增長而相應增加。
提升研發能力、研發人才儲備,也是佑駕創新本次IPO募資的一大主要用途,招股書顯示,IPO募資淨額40%将用于提升研發能力、招聘及留任相關研發人才;30%用于提升生産效率和解決方案競争力;20%用于加強銷售和營銷能力;10%用作營運資金和一般企業用途。
現金流層面,2021年-2023年,佑駕創新經營現金流持續流出,分别為-2.52億元、-2.55億元及-2.76元。投資現金流也分别在2021年、2023年處于流出狀态。主要依賴融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成立以來,佑駕創新累計融資額約14.48億元。截至2024年5月20日,所得融資中約1.94億元未動用。
不過來自投資人的融資與市場環境密切相關。據公開數據統計,2022年全年國内自動駕駛領域累計投資有125起,比2021年累計投資多一起。但2022年累計披露的融資金額僅為205億元,比2021年減少555億元。2022年,佑駕創新也僅獲得一輪融資,融資額度較2021年縮水。
當投資人越來越謹慎,在産品和技術尚未盈利前,自動駕駛企業需要更多渠道獲取資金,這或也促成了企業IPO的熱潮。
03
佑駕創新的曆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由劉國清、楊廣、周翔和王啟程聯合創立。
創始人兼CEO劉國清,是一位85後海歸博士,于1987年出生,早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後赴南洋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另一位創始人楊廣,同為華中科技大學畢業,曾任職于騰訊控股。其餘兩人也都有國内名校教育背景,王啟程畢業于清華大學;周翔取得了東南大學計算機軟件及理論碩士學位。
2013年,看好汽車智能化的劉國清決定回國創業。初創團隊的交集發生在南京,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期間,四人均在南京車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任職。在那之後的第一個月,2014年12月佑駕創新成立了。初期,佑駕創新主要自商用車市場切入,2020年開始,其将戰略重心調整到乘用車市場。
如今的佑駕創新身後,站着一支龐大的投資人隊伍。有關這家公司拉到投資的一個廣為流出的故事是,當時對融資沒有任何概念的劉國清,在上海浦東機場攔下了準備去美國參加阿裡巴巴上市儀式的吳泳銘,最終拿到了他的投資。2015年3月,吳泳銘向佑駕創新共計投資450萬元。此後,四維圖新、澤奕投資、普華資本等知名機構也加入佑駕創新股東之列。在2023年11月完成上一筆融資後,佑駕創新投後估值達到了53.48億元。
股東層面,IPO前,劉國清持股為9.52%,并與一緻行動人集團合計控制約24.35%股份。此外,北京四維持股約9.06%,為第一大外部股東。
在這個極度“燒錢”的賽道,上市或許能解決燃眉之急,但以何種代價上市,上市後走勢如何,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