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矽星人Pro
文章作者:周一笑
“瞎填志願一時爽,畢業工作火葬場。”
這句話雖然是個段子,但卻指出了高考志願填報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上,志願填報看似隻是勾選幾個大學的名字,實則是在為人生選擇方向,沒有人願意錯付四年的青春。
實施新高考改革後,考生們看似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比如有的省份最多可以填報100多個志願,但從高考出分到填志願的時間,往往隻有不到一周,家長和考生要學習各種專業名詞和填報流程,要查詢學校的曆年錄取線、位次、招生計劃,考慮學校和專業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就業前景。
面對信息的爆炸,各種“網紅”也紛紛給出所謂的“專業建議”,這讓許多學生和家長陷入了迷茫。
這種短時間内必須做出重大決策的緊迫感,催生了一個高考志願填報這門生意,也帶火了張雪峰,其團隊高考報名收費标準已達上元萬,且供不應求。高考志願填報規劃師這一職業也開始被大衆漸漸熟知。
據一位從業十年的高考志願填報規劃師介紹,理論上,一位合格的高考規劃師,需要了解各個省的高考的政策、規則、流程,并掌握一定的填報技巧,例如最基本的“沖穩保”,第三要各個高校和專業的特點,包括專業延伸的職業發展路徑等等,此外還要學習如何通過霍蘭德職業傾向測試、MBTI等測評來了解考生的相關情況,最後就是如何與家長溝通,包括處理家庭的期望值與考生之間的矛盾,重點是解決分歧。
不過,這也是一個沒有準入機制市場,從業者不需要經過取得認證,因此也出現了一些行業亂象。某些機構盯上家長、考生的焦慮情緒,服務卻跟不上水平,規劃師培訓幾小時就上崗,甚至有家長反映,自己購買服務後卻發現機構數據滞後、提供的信息有誤。
AI大模型填報高考志願,靠譜嗎?
靠譜AI創始人劉建華認為,傳統的線下填報師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内去接最多單,這是這個行業的本質,導緻大多數規劃師提供的服務不夠專業的。“很多時候甚至是不負責任的”。
志願填報之所以難,是因為它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沒有單一解,涉及到博弈和情緒,甚至所謂的大小年的規律。“我認為理論上是值得用這個大模型去解決”,劉建華告訴矽星人。“考分出來了之後,能去的學校的大池子已經定了,可選的範圍可能是幾百所到這個幾十所之間,剩下是很多是個人的傾向,而個性化這件事很适合交給AI。”
為此,靠譜AI推出了自己的志願填報AI工具,其工作原理可以理解為在大模型的背後,做了一個精準填報的數據庫。
“我們借助了通用大模型的對話、記憶、推理,包括插件調用的基礎能力,同時我們讓它的決策的邊界基于精準填報數據庫,來給考生個性化的推薦,學生的偏好我們不會替他做決定,我們嘗試通過多輪對話去了解。”劉建華進一步介紹。
劉建華表示,因為國内通用大模型在語義理解上的能力存在差異,靠譜AI的志願填報AI工具接入了多家大模型廠商的API,團隊在産品的每個環節選擇最适合的模型上花了不少時間。
作為大模型應用方,他表示開發者能夠調用的大模型API的能力,通常要遠遠落後于大模型廠商官方應用的能力,并希望大模型廠能夠把最強的API開放給開發者。“能理解好東西先放在自己官方應用裡面,但我覺得長期來看不利于整個生态的發展。”
實際上,互聯網行業也早已涉足志願填報服務,借助大數據、AI等技術來幫助用戶進行志願填報。百度在2020年就推出了AI志願助手,騰訊、網易、知乎、誇克等也推出過相關功能。近期誇克還升級了其AI搜索功能,利用大模型技術為考生提供志願填報指導。
考生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與AI對話,獲取詳細的志願建議和信息。在選學科和填分數界面,系統會根據實際情況推薦可沖擊、較穩妥和保底三類學校供選擇。除了按學校選擇外,還可以按專業進行選擇。
教育部陽光高考平台則在今年6月17日上線了“陽光志願”信息服務系統,用戶可根據不同專業提供可供選擇的院校。輸入分數,按照“穩沖保”定填報原則,展示錄取情況。
技術為志願填報“祛魅”
面對市面存在的衆多高考AI志願填報的平台,教育博主婁雷告訴矽星人,他認為這類平台數據來源大緻相同,分析的算法也很相近,所以産品基本功能大緻相同。大多扮演的是高考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基本政策的解讀與分析、報考方案的推薦與草拟的功能,依然還是輔助的作用。
婁雷表示,鑒于有大量的考生和家長對報考了解太少,所以确實會很依賴這些平台。因為平台給出的答案往往比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更加精準。但也有家長因為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真遴選了學校與專業,那麼這些平台就更多扮演了“驗證”的功能。
對此他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考生和家長首先需要認真學習高考的基本名詞,把什麼是平行志願、順序志願這類基本概念搞清楚;把各條分數線的含義弄明白;把中外合作辦學、校區、分校區分校等名詞必要的了解。“否則所有的報考方案我們都是糊裡糊塗的被錄取。”
在此基礎上,研究清楚所在省份的政策,比如到底可以報考多少個批次,每個批次可以報多少個志願,下一步是收集整理數據,這裡可以用上人工智能産品來輔助,幫助自己收集曆年信息,一些分析數據可以當做重要的參考,然後與家人商量,結合自己的情況來最後決策。另外他也提到,通過多個産品的對比使用,多平台的驗證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報考本身是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數據分析,但家長不願意提早動手。臨了了,迫在眉睫,隻能無奈的花錢報考。實際上,稍微研究下,自己完全可以報考,沒有外界說的那麼炫。”婁雷說。
高考志願填報無疑是一個複雜的決策過程,涉及衆多因素的博弈。AI等技術的引入為這一過程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讓考生和家長能夠以一種祛魅的心态面對這件事,對于欠發達地區的拉齊信息差也有所幫助。不過我們也要認識到,AI工具并非萬能,仍需要結合考生的個人情況、興趣愛好以及長遠規劃來評估。
未來,随着AI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可以期待看到更智能、更全面的志願填報輔助系統。但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選擇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始終需要考生的獨立思考和慎重決策。在這個重要的人生節點,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