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不少港股生物醫藥股的估值持續被低估,部分優質的生科股的預測市盈率更跌至不足3倍,完全偏離公司基本面,料未來随大市回順,可迎來估值重修,潛在上升空間逾倍可期。建議從中尋寶,抓緊巨大的投資機遇。
過去一年,由于宏觀市場情況不似預期,加上融資環境不明朗,導緻一些财務實力較弱的生科股被機構投資者抛售。但随着上市公司公布2023年全年業績後,市場逐漸回歸理性。不少市場資金正密密吸納優質生科股。其中,維亞生物(1873)是一家被市場嚴重低估的優質生科股。根據公司2023年業績公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公司的在手現金達到10.36億元人民币(下同),與4月11日收市價計的現價市值相若。換言之,現價吸納,等同購入一隻現金充沛的生科股,料後市大跌空間有限。但上望空間十分巨大。
相對于其他仍處于新藥開發階段的未有盈利生科股,維亞生物的營運現金流良好,收入雖同比下降9.4%至21.56億元,但綜合毛利達約7.39億元,而毛利率則同比持平達34.3%。2023年,公司的經調整後淨利潤為2.09億元,同比由負大幅轉正。同時,值得留意的是,維亞生物已成功引入了淡馬錫、弘晖、淡明及迪拜投資公司作為戰略投資人,并完成了累計近2.25億美金的融資。這大大提升了公司整體的财務實力。
事實上,公司在成功引入了淡馬錫、弘晖、淡明及迪拜投資公司作為戰略投資人,獲取大額融資之後,全然輕裝上陣。一是公司已将之前發行的可轉債全部清償完畢,這大幅改善公司的資産負債表和現金流情況;二是戰略投資人的成功引入亦将對公司治理、業務運營、投融資規劃及戰略發展起到較強的協同作用。這将充分助力公司的長期發展及一體化戰略的落地和持續推進。
中長期發展前景可期
2023年,公司CRO業務實現收入8.45億元,毛利達3.64億元。年内相關收入同比下降,主要歸因于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放緩對創新藥研發投入的影響以及公司EFS業務的戰略性收縮。但要留意的是,公司通過降本增效等措施的有效執行,仍将CRO的盈利水平維持在良好的水平上。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計向客戶交付超過65,035例蛋白結構,其中2023年全年新增交付約16,110例蛋白結構;研究累計超過1,886個獨立藥物靶标,其中2023年全年新增交付8個。目前,公司在蛋白結構解析領域仍然保持全世界範圍内行業優勢的地位。公司累計CRO客戶數量增加至1,398家,包括全球前十大制藥公司(根據二零二三年年報總營收計),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25.7%。CRO業務客戶分布地區多元化,來自海外地區收入占比約達87.1%,同比下降約近3.7%。來自中國内地客戶收入占比約為12.9%。
CDMO産能擴建驅動增長
2023年,朗華制藥收入總計達13.11億元,經調整毛利為3.89億元。收入較去年略有下降,主要受到部分CDMO客戶訂單延遲發貨的影響。估計這主要受到2023年下半年的市場反腐環境,以及新一輪集采降價的影響,令客戶謹慎發貨。然而此情況料今年将不再發生。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朗華制藥累計服務客戶達880 家,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51.2%,前十大客戶留存率100%。此外,朗華制藥已為十幾家集團孵化企業以及從CRO導流的公司提供了CMC及CDMO服務。截至2023年底,可使用的總産能為860 立方米。朗華制藥已計劃于2024年至2025年之間新建400 立方米的産能以服務于新分子藥品的商業化生産,目前土建工程已經進入尾聲, 車間主體結構基本完成,預計2024 年将進入設備采購安裝階段。未來,随着新産品的落地和儲備産能的釋放,這将為公司收入的增長提供充足保障。
在公司孵化業務上,維亞生物于2023年實現6家孵化公司的全部或部分退出,兌現了相應的投資收益。此外,亦新增投資孵化了1家初創公司,通過換股形式獲得。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共累計投資孵化92家初創公司。投資孵化企業主要來自于美國、加拿大、歐洲以及中國,其中67.0%來自北美地區,26.0%來自中國。
2023年全年,公司已孵化的公司當中已有12家完成或者接近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總額約236.0百萬元美金。各孵化公司研發進展順利,累計在研管線總數近222條,其中185條管線處于臨床前階段,37條管線已經處于臨床階段。目前,孵化項目已有13家公司實現全部或部分退出,在未來1至3年内有潛在退出可能的項目有近7個。
基于公司業務保持相對穩定,加上新增客戶數量,以及去年影響公司CDMO業務表現的外部因素不複存在,預計維亞生物業務可重返正軌。再者,一衆重量級機構投資者的支持下,相信公司未來業務增長動能有望保持強勁。現價估值已過份反映市場悲觀情緒,未來上行空間巨大,此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