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回顧
上周港股的三大指數短期内回調,長期将在區間内維持震蕩。其中,恒生指數收盤23689.72點,跌幅1.13%;恒生科技收盤5639.56點,跌幅4.10%;國企指數收盤8742.44,跌幅1.53%。
資金流向
全周南向資金總成交額約為6187.96億人民币。
闆塊與個股
闆塊方面,近期新能源電車闆塊企業紛紛發布了24年财報,僅有理想和賽力斯獲得了正的淨利潤。其中小米汽車雖虧損62億,但公司現金流充足,各項業務足以彌補。其中SU7和SU7 Ultra的話題度和銷量驚人,有望在2027前實現盈利。整體闆塊在周尾震蕩,可能與中歐電車關稅談判有關,3月20日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馬羅什·謝夫喬維奇持續對企業施壓,試圖讓電車企将更核心的産業鍊移至歐洲,其中比亞迪在匈牙利的電車工廠被舉例讨論。考慮到全球電車龍頭特斯拉連續暴跌兩個月,短期内可能持續影響部分市場情緒。
個股方面,上周騰訊發布2024年全年财報,營收和利潤均超市場預期,其中營收重回兩位數的增長,淨利潤則同比增長超40%。主要營收增長聚焦在遊戲及廣告營銷業務闆塊,本土遊戲闆塊同比增長達10%,而廣告營銷闆塊同比增長則高達20%。對于大型互聯網企業來說,主要業務闆塊的雙位數增長是令人驚歎的。同時AI相關資本投入持續加大,第四季度單季度支出超過2023年全年。預計将受益于其微信生态的護城河,加速普及其生态下的AI應用。
拔萃視點
大盤角度來看,自年初以來,大盤持續在震蕩中穩步上行,恒生指數年初至今已累計上漲約20%。市盈率也從去年底的11.75上升至14,相比去年3月的9.45有明顯提升。結合曆史周期數據來看,港股仍具備一定的上行潛力,但仍需等待新的催化劑。
從資金層面來看,本周南向資金的整體成交額雖不及2月的高峰,但單日成交量已接近1月的兩倍,且表現出企穩迹象。從長期趨勢來看,南向資金在港股市場的參與度正逐年提升。根據港交所數據,2月證券市場中南向資金成交占比已超過40%,是近4年高點,說明目前市場的主導資金仍以南向資金為主,外資參與熱度不及去年9月。根據EPFR的統計,近期外資流入以被動型和交易型資金為主,主動型資金仍處于淨流出狀态。盡管部分長線外資已開始逐步入場,但主要來自亞太地區,其他海外資金依舊較為謹慎,觀望中國市場能否釋放更多消費動能。
内地方面,17日上午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增長4.8%,預計為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了相應品類商品零售額較快增長,正逐步激活耐用品消費潛力。同時,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2月報告中,雖然新房有部分城市小幅上漲,但更有參考價值的二手房房價同比無一上漲。這對于過去一年持續刺激房地産消費的政策來說,傳導時間和範圍都将影響實際效果,需要拉長時間觀察。
國際方面,美國2月零售銷售數據大幅度不及預期,并且對1月份的數據下調30bps。在此前的消費企業電話會議中,Costco、Walmart等企業高管表示,高關稅預期下,消費者變得更謹慎和節省。美聯儲貨币政策委員會上周結束為期兩天的貨币政策會議,決定暫停降息,會後的展望顯示出其對特朗普新政對經濟影響的擔憂。點陣圖顯示,2025年預計降息兩次。國際原油市場的消息顯示,OPEC+産油國同意按最新方案實施補償性的減産,同時美國對伊朗石油實行了又一輪制裁。消息公布後,油價維持上漲趨勢。WTI原油期貨20日單日漲幅1.55%,布倫特原油期貨單日漲幅1.48%。未來原油市場受國際形勢的影響較大,如俄烏停火談判結果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