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變,空間随着時間也在變,不變的唯有真知灼見。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首頁
财經
觀察
參考
ESG
公告
市場
研究
IPO
公司
周報
動态
推薦
首頁 > ESG

抛開價格,碳市場的‘遊戲規則’,你知道多少?

來源:真灼财經 時間:2023-10-31 20:33:07

字号

購買高質量的碳信用額是促進向低碳、氣候安全世界過渡的有效途徑。

 

在綠色和低碳生活成為衆人共同目标的今天,碳信用額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詞彙。這就像一張我們前往低碳、氣候友好世界的門票。但許多人在聽到“碳信用額”這三個字時,可能還是有些模糊。

 

比如:“碳信用額是什麼?它的價值又是多少?”,可能大部分人更多的停留在,每個碳信用額度代表從空氣中減少或消除1噸CO2當量的情況下。


微信圖片_20231031210049.jpg

 

但是,對于多數人來說,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了解碳信用額的價值以及為何不同項目的碳信用額價格不同,而我們隻有真正通過深入探讨了解碳信用額的估值方式和不同的定價模型,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真正價值。

 

市場動态定價

 

在當今環境下,自願碳市場以供需為核心機制,它仿佛成為了一個無所不包的“解決方案”,旨在幫助我們實現氣候安全,确保食物、水、教育和健康等基本的人權。然而,它真的能做到嗎?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碳市場的運作原理。市面上無論是項目還是企業,都是通過減少或避免碳排放來獲得碳信用額。這些額度可以在市場上銷售,而購買者則可以用它們來抵消自己的碳足迹。這聽起來很完美,不是嗎?


微信圖片_20231031210056.jpg

但問題在于,市場很容易形成價格基準的不一緻,就是我們說的價格戰。如果某個項目能夠以更低的價格提供碳信用額,它在市場上就更有競争力。但這也意味着,那些真正為環境減排帶來長遠利益,但承擔成本較高的項目和企業,則可能會面臨經濟壓力,甚至有可能停止運營。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我們真的隻追求碳信用額度的價格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為了真正達到氣候安全和确保基本人權的目标,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價格來衡量項目的價值。這種不良競争可能會讓那些真正緻力于減排的企業受到沖擊。

 

而“黃金标準”告訴我們,不僅僅是企業,每個個體都應該重新考慮自己的投資決策,不應該僅僅從短期的、表面的經濟利益出發,而應該真正從環境和社會的長遠角度去考慮。為了确保氣候安全,我們需要看到每一個項目背後真正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價格。


交付價值的碳定價

 

我們意識到自願碳市場需要看到每個項目背後真正的價值。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量化這一價值?

 

盡管所有經過黃金标準認證的項目在推動低碳經濟轉型中都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他們的影響并不僅僅局限于碳減排。考慮到項目的全面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基于價值驅動的模型來設定碳信用額的價格成為了一個前沿的觀點。這不僅關注于碳減排,還關注于那些能夠真正改變生活的額外效益。

 

2015年,美國環境保護署 (EPA) 發布的更新報告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報告揭示,每向大氣中增加一噸二氧化碳,我們實際上可能因環境退化和負面社會影響而損失11至212美元。想象一下,這些數字理論上應該被納入碳信用額的價格中。

 

為了進一步挖掘這個觀點,黃金标準委托經濟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全面評估其項目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震撼的發現是,那些符合保障措施、吸引當地利益相關者并提供超出氣候效益的項目實際上可以創造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共享價值。令人驚訝的是,這意味着黃金标準項目每減排一噸二氧化碳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超于我們之前的預期。


微信圖片_20231031210059.jpg

黃金标準項目影響的貨币價值

 

然而,當我們深入觀察自願碳市場的價格時,問題浮現出來。雖然市場的價格确實反映了其中一些“經濟價值”原則,例如那些基于社區的清潔爐竈項目,它們不僅為當地婦女和兒童帶來了寶貴的健康益處,而且其價格也高于那些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

 

但這些項目仍然受到供需市場的擺布,缺乏最低價格等保障措施。

 

這種情況下的結果是什麼?顯然,碳信用額的平均曆史價格與其帶來的實際經濟價值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這意味着許多高價值的項目因為價格競争而被市場忽視。


企業間的碳基準定價

 

而正是基于價格的競争如此,創新的碳價值定價方法正在被各大企業所采納,這無疑加速了全球的綠色轉型。企業和項目已經開始逐漸認識到自然資本和社會措施如健康、性别平等等的真正價值。

 

例如,瑞士知名零售商 Coop,他們為自己設定了高達150瑞士法郎(約合150美元)的内部碳價格。這不僅促進了黃金标準認證的創新減排活動,還為供應鍊内的社區帶來了實質性支持。

 

而技術巨頭微軟也采取了類似的戰略,要求其内部部門在預算中專門劃分一部分以反映碳排放成本,随後這部分預算被轉化為“碳費用”,進一步支持了可持續發展的資本創建。

 

這兩個例子都傳遞了一個明确的信息:企業不再滿足于簡單地計算自己的碳足迹,他們正在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加速推進綠色轉型。

 

現如今,可以說決定哪個碳減排項目值得投資,以及應該投資多少,确實像是在複雜的房地産市場中導航。盡管項目的“價值”可能因組織的願景、目标和供求關系而異,但我們不能忽視碳的真實社會和經濟成本。

 

黃金标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提醒我們:在确定碳信用額的價格時,我們應更加注重其對社會和經濟的真實影響。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我們需要利用市場的力量,同時确保我們的行動與我們的目标相一緻。

 

讓我們共同緻力于一個更加綠色、公正的未來,因為每一個選擇都計算在内。

 

文章不存在商用行為,僅供行業知識傳播交流,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微信掃碼 > 右上角點擊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