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矽星人Pro
作者:李楠
電商江湖因“即時零售”有了不可逆轉的變化。
9月20日,蘋果和華為兩大手機品牌的最新旗艦正式開售。這不僅是手機行業要聞,也是消費和電商領域的重大事件。大批消費者對拼搶一年中最光彩奪目的兩大明星新品已經摩拳擦掌,誰能第一時間給他們送貨上門,正是各路平台與商家秀肌肉的大好機會。
從今年兩大品牌的發售情況來看,趨勢愈加明顯:類似新品首發等高潛消費場景,不再是電商平台的專利。通過外賣小哥快速送貨上門的即時零售,已經穩定崛起。
如果把視角打開一點,還可以明确,不限特定時間,不限特定城市,通過外賣買手機、電腦乃至于各類家電,都正在成為常态。
當外賣員穿梭在手機店
“大家越來越習慣在外賣平台買手機。”
這個論斷來自西雙版納景洪的一家Apple授權專營店的店長王明。四年前,他們通過小程序試水即時零售。眼下,他們60%的線上銷售額都從這個新興渠道産生。
即時零售從外賣衍生而來,而外賣的範圍早就超出了美食和飲料。如今外賣小哥的電動車穿梭在圍繞生活所需的各類商家之間,手機門店正是其中最重要的類别之一。尤其是高端旗艦的新品首發,外賣小哥會更加頻繁地到手機店取貨。
艾瑞咨詢今年3月發布的白皮書顯示,通過即時零售購買手機的消費者中,有40%涉及新品首發場景,且消費均價高達5579元。這映照了即時零售對高潛消費客群的吸引。
無論是iPhone的首款AI旗艦,還是華為的重磅新品,對雙方的擁趸而言,大家要的不僅是買到好的配置,還要快人一步最先體驗。次日達不如當日達,當日達不如小時達,小時達不如30分鐘達。
要論快,外賣足夠快。
趨勢并不局限于某地。無論是高線城市還是低線城市,無論内陸還是邊境,越來越多消費者都開始通過外賣來買手機了。據報道,今年iPhone 16現貨開售後,鄂爾多斯一位消費者隻等了10分鐘,就收到了外賣小哥送來的沙漠色钛金屬iPhone 16 Pro Max。
位于景洪的這家Apple授權專營店,已經營近十年。其負責人王明透露,門店銷售主力已經轉移到線上,外賣是一種越來越流行的手機購買方式。
首先是旅客的即時性需求。作為熱門旅遊城市,西雙版納每年承接國内外遊客超過4700萬次。有時在潑水節上弄濕手機,就需要“點外賣應急”。
一線城市來旅遊的消費者更善于用外賣“薅羊毛”。他們看到門店的蘋果産品有折扣,就會搜索線上渠道。當發現外賣平台送優惠券,便直接在外賣平台下單。
本地人對“外賣點手機”同樣越來越熱衷了。王明提到,本地人通過即時零售買手機,除了希望享受折扣,主要是看重正品保障和方便售後。“雖然現在蘋果是全國聯保,但以舊換新、傳文件、貼膜等服務,還是到實體店尋求店員最為方便。”
去年,景洪這家Apple授權店就參與了iPhone15的新品發售。開售後一周,新機全部售罄。王明還談到,今年以來,自己門店在美團上的銷售額相比去年翻了一番。
在高線城市,外賣餐飲消費滲透率更高,通過即時零售買手機也就更常見。
曾在北京兩家Apple授權專營店工作的李悅表示,疫情後,消費者更喜歡“外賣買手機了”。就她今年所在的望京某家Apple授權專營店來說,線上消費與線下消費的比例已差别不大。“我們店主要的線上銷售都在美團、京東的即時零售。今年iPhone 16新品,門店外賣渠道的銷量比去年又漲了一些,這幾年一直是個上升趨勢。”
一方面還是因為折扣。線上渠道常會設置優惠活動,在李悅看來,這是即時零售最吸引人的地方。每當外賣平台給優惠券,門店的線上訂單量就會大幅增加,平均一天能有40到50單,最多的門店能到70到80單。
另一方面,即時零售解決了信任問題。“過去,大家總覺得線上是假貨,而現在的即時零售,大家能搜到具體的、自己附近的門店下單,信任感強很多。”
如今,門店管理層越來越重視即時零售渠道,“對送出去時的包裝、平台的好評率,都有考核。”
可以說,即時零售俨然已是重要的手機銷售渠道。
消費電子渠道生變
變化不是突然發生的。随便在社交平台搜一下,很容易見到以下類似案例。
2021年,山東一位習慣用外賣點餐的女性,用外賣買到一根手機充電線,自此意識到,外賣軟件不隻是點吃的喝的。之後,她一個月内下單65件非餐飲外賣訂單。
2022年,上海一位網友需要購買筆記本電腦,但因疫情無法正常收快遞,就嘗試在美團搜了一下,于是點了自己“有生以來最貴的外賣”——一台将近8000元的MacBook Air。
對即時零售的消費者來說,他們從餐飲外賣開始,習慣了即時滿足自己需求的生活,也在逐步積累對外賣平台的信任後,養成“凡事打開外賣軟件看一眼”的消費心理。特别是遇到突發情況,“點外賣”成了一個下意識動作。
被稱為“網生一代”的年輕群體是即時零售的核心用戶。艾瑞咨詢報告顯示,相較于快遞電商和線下門店,即時零售消費電子用戶整體更為年輕,同時有高知高學曆的特點,00後和碩士及以上學曆用戶占比都達到14%。
這類群體樂于探索,善用網絡,對生活質量有更高要求,在消費上更看重體驗和效率。這決定了他們對即時零售渠道的偏愛。
而對商家來說,“消費者在哪裡,生意就在哪裡”。凡是能挂到外賣渠道上的商品,便都可以挂上去。于是即時零售從無到有,不僅影響了手機消費,更變革了整個消費電子行業的渠道格局。
除了手機品牌,一衆數碼、家電廠商都在推進即時零售渠道的合作。其中包括聯想、惠普等電腦廠家,也包括美的、海爾、蘇泊爾等頭部家電品牌。
例如,聯想2023年9月在外賣平台展開品牌日直播,蘇泊爾今年上半年推動與京東到家等即時零售平台的合作升級,其也早已與美團閃購達成合作。美的上個月宣布,計劃讓25000家自有零售專賣店全部入駐美團。
銷售數據進一步佐證了即時零售對消費電子行業的拉動。單就美團閃購來說,2023年雙十一,該平台的電腦整機交易額同比增長367%,遊戲設備交易額同比增長838%,電子教育産品同比增長了547%。
從細分場景來看,畢業季和開學季是筆電産品消費旺季,教育類産品在寒暑假大促優勢明顯,遊戲設備在新品首發和搶購場景中備受關注……這些時候,可以随時配送、省時省力的即時零售,往往就能吸引消費者“嘗鮮”。
而在體驗之後,大多消費者會養成用“外賣”來買電子産品的習慣。相關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消費者都表現出複購意願。
可以預見,在整個消費電子行業,即時零售渠道的重要性還會進一步提升。
萬物皆可外賣?
是時候重新認識即時零售了。
正如在餐飲外賣上發生的情況。據CNNIC報告,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 5.53 億人,占網民整體的 50.3%。
本質上,點外賣不僅是消費習慣,還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點外賣不再是為了解決沒時間做飯時的食飲需求,更是為了豐富自己的味蕾體驗。不僅是為了解餓充饑的剛需,更是為了享受吃的樂趣。
即時零售同樣如此,隻不過它把餐飲領域已經發生的故事推向更廣闊的商業世界。
仍以消費電子行業為例。概括而言,消費者最初“點外賣買電子産品”是為了應急的剛需,現在的購買理由則從剛需轉為非剛需,從應急走向日常。數碼電子的新品發售、平台的大促撿漏、社交上的禮贈往來等,都成為即時零售的高頻消費場景。
這些新消費需求為商家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如飛利浦大中華區健康生活事業群全國銷售高級總監所說,即時零售打破了門店物理空間的限制,最大化地吸引本地客流。另外更重要的是,數碼家電品牌一直在嘗試年輕化策略來迎合新一代消費者的需求,也正需要一個更容易觸及年輕群體的增量渠道。即時零售正“投其所好”。
于是,一股由商家與平台組成的合力,成就了即時零售的獨特優勢,并推高了即時零售消費電子行業的上限和規模。預計到2026年,其市場規模将超千億。
具體來看,“快”是即時零售最顯著的特點。此外,就像電商、外賣、網約車等行業發展之初,往往會有較大力度的優惠活動,當前即時零售平台為了搶占市場,傾斜資源展開營銷,也讓消費者更“省”一些。此次iPhone新品上市,美團閃購推出買手機新品送神會員權益的活動,就是一例。
同時,對比單純的快遞電商,即時零售關聯周邊實體門店,可以更方便地跟商家溝通和退換貨。而對比單純的線下門店,貨品供給則會更全。這些也都讓即時零售可以重塑消費渠道格局。
變化首先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現在則向三四線乃至更下沉的市場蔓延。
從美團閃購方面數據來看,往年iPhone新品預售僅限全國1000多家一二線城市的APR門店(即蘋果優質經銷商門店)參與,今年支持首批預售的Apple 授權專營店數量翻了一倍,新增的大多是三四線城市、縣域等下沉市場門店。
回到即時零售把觸角伸向消費電子的早期。2020年10月,iPhone 12系列手機開售,外賣平台上線了搶iPhone的活動。因為限定京滬等部分地區,且限定手機數量,當時有質疑稱,這是一種噱頭。
然而四年後,入駐美團閃購的Apple授權專營店達到近7000家、華為授權體驗店和華為智能生活館超過4300家。除了美團閃購,京東、餓了麼、抖音、快手也都已經支持小時達,讓“外賣點手機”可以常态化。
由技術推動的消費習慣轉變,已然不可逆轉。
實際上,消費的即時性訴求一直存在。不論買什麼,大家都希望能像點外賣一樣方便和迅速。隻是之前的技術條件和運力資源不足以支撐這類普遍訴求。
而現在全國2800多個縣市區旗都已經有了外賣服務,阻隔在即時性訴求供需雙方的空氣牆必然被逐漸打穿,越來越多人可以用外賣來點越來越多樣的商品。
“外賣買萬物”的即時零售,已經成為一種高确定性的生活方式。當下它已不局限于吃喝,将來,也不會局限于手機、電腦、冰箱、空調。
**文中王明、李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