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0月的首個交易日,A股風電闆塊在9日迎來開門紅,頭部風電整機廠商股價集體領漲,展現出中國風電行業的強勁發展勢頭。
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風電新增并網容量5139萬千瓦。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73億千瓦,同比增長22.7%,其中陸上風電5.28億千瓦,海上風電4420萬千瓦。今年上半年,全國風電累計發電量588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6%,全國風電平均利用率93.2%。
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從國内持續發力到拓展海外市場,中國風電企業正以科技為帆,全力駛向這片清潔能源的廣闊“海洋”。
從“跟跑”到“領跑”
在浙江溫州洞頭狀元岙碼頭,華東深遠海風電母港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這個集聚了風電全産業鍊的深遠海産業集群,将成為中國海上風電邁向遠洋的關鍵支撐。
作為深遠海風電産業鍊的“鍊主”企業,運達能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運達能源科技集團”)見證并引領了中國風電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全過程。作為國内最早投身新能源技術研究與産品開發的企業,運達能源科技集團50餘年的發展史,正是中國風電産業從被技術封鎖到自主跟随,再到創新引領的縮影。
上世紀70年代,全球風電市場由歐美企業主導,國内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成本高昂、受制于人。面對嚴峻形勢,運達能源科技集團自1971年率先開展風電機組研制,成功研發出我國首台并網型風力發電機組,一舉打破國外壟斷,推動國産百千瓦級機組實現商業化應用,使中國風電正式邁入自主設計時代。
“沒有自主創新,就沒有中國風電的今天。”運達能源科技集團總經理助理羅勇水表示。随着技術不斷積累,運達能源科技集團陸續推出全球陸上最大單機容量10兆瓦(MW)風電機組、全球最大深遠海漂浮式18MW“海鷹”平台等标志性産品,不斷趨近最優度電成本,以硬核科技助力中國風電從近海走向深藍。
2024年,運達能源科技集團以12.5吉瓦(GW)新增裝機容量躍居全球前三,手握45.87GW訂單,為未來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持續拓展市場的同時,中國風電企業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曆史性跨越。
羅勇水向記者舉例,面對大兆瓦時代電氣系統升級的挑戰,公司組建專項團隊攻關中壓雙饋系統關鍵技術,曆時數月成功突破1800V電壓等級風電機組電氣系統一體化設計,并實現耐高壓絕緣材料等核心部件全國産化。這不僅解決了大功率機組電流激增帶來的線損難題,更标志着中國企業首次在高壓技術領域掌握了“定義權”。
2024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79.8GW,占全球新增裝機總量的68.2%,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風機,就有近2台落地中國。
從“近海”到“遠海”
前不久,超強台風“桦加沙”登陸廣東沿海,南海海域在運的1345台明陽海上風電機組均平穩通過台風考驗,保持穩定運行,再次證明我國風電的硬實力。
作為一家海上風電産業鍊的鍊主企業,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明陽集團”)逐步構建了從近海到深遠海的全産業鍊布局,實現了從整機、核心部件、關鍵材料到配套産業的完整生态。
數據顯示,全球近80%的海上風能資源分布于水深超過60米的深遠海域,中國近海水深5米到50米範圍内的風能資源技術開發量為500GW,而深遠海風能可開發量則是近海的3—4倍。
雖然有着更為豐富的風能資源,但深遠海的風電開發卻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施工運維難度大、設備可靠性要求高等問題;同時還存在并網輸送成本高、産業鍊配套不完善等經濟性瓶頸。
對此,明陽集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全力打造涵蓋浮體平台、海上升壓站及海上風電場建設的全産業鍊體系,大幅降低了深遠海漂浮式風電的單位造價和度電成本。
作為挺進深海的重要技術突破,漂浮式風機擺脫了固定式基礎的水深限制,可在50米以上深海域靈活部署。截至目前,國内已投運的5個海上漂浮式風電項目中,就有3個使用明陽風機設備。
“中國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多樣,尤其是應對一些極端環境,需要不斷提升硬實力。”明陽集團副總裁、市場與産品方案中心總經理葉凡告訴記者,針對多種複雜極端的應用場景,明陽集團研發設計了不同風電解決方案,包括平原高切變、超低風速區域,沙戈荒大基地,東南沿海台風區域,深遠海漂浮式風電、超高海拔區域等。
從國内布局到惠及全球
風電企業在國内加速布局,在國外也闖出一片天地。
遠景科技集團(以下簡稱“遠景”)近期與福德士河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遠景将為該集團在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地區的首個大型風電項目提供132MW風電機組,以及發電、儲能及電網優化的全鍊條創新解決方案。
目前,遠景的業務遍及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在全球設立超20個運營總部和研發中心、擁有超60個制造基地。
“在國際項目中,我們希望通過科技創新,讓全球各地的居民都有機會用上清潔能源産生的綠色電力,感受到綠色生活的便利和美好,推動當地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相關國家的能源轉型進程。”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首席産品官、風機産品與裝備平台總裁婁益民說。
當前,遠景在全球管理着3萬多台風機,風機裝機容量已突破80GW,訂單量全球第一,預計平均每年發電超過1800億度。
遠景的智能風機能敲開世界多國大門,得益于其多年來“自研自制”的技術布局。婁益民告訴記者,遠景在齒輪箱、主軸承、滑動軸承、葉片、塔筒等核心大部件的研發中,均實現技術突破。
“面對全球市場的差異化需求,我們通過核心大部件的自研自制,帶動整個産業鍊的發展,進而提升全球不同場景下綠色能源的利用效率。”婁益民說。
據了解,自2010年開始,中國風電每年的新增裝機容量連續保持全球第一,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完整的供應鍊體系。目前,中國風機已出口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風電産業的穩健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