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生物可倍升 不宜看淡
雖然受到美國生物安全法(Biosecurity Act)的影響,令到市場對中國生物科技CXO企業的前景蒙上陰霾。然而,自該法案宣告啟動以來,對具有技術實力優勢的中國企業的影響并未如預期般大。市場明顯過于憂慮。因此,我們相信整個中國CXO市場會在整固中複蘇。
近期,部分券商亦稍稍調整了看法,以及對相關企業的目标價進行梳理。其中,Jeffrey維持藥明生物(2269)的「買入」評級,目标價保持42港元,而野村證券亦維持其「買入」評級,惟目标價則下調至23.25港元。按平均計算,目标均價為32.63港元,較現價具有近290%以上的上行空間。這充分反映了券商對藥明生物的前景看好的同時,也說明了市場的憂慮過份了。估值待修的空間大。
Jeffrey指藥明生物是中國醫療保健領域風險/回報最好的企業之一。該行認為藥明生物在藥物開發上繼續尋求下一個重磅炸彈。而作為 CDMO公司,藥明生物技術正處于最佳狀态,受益于三個行業趨勢,包括不斷增長的藥企研發外包、生物藥開發及市場張增速快于化學藥品、位于中國的基地擁有良好全球競争優勢。
事實上,雖然在外部因素的影響下,藥明生物于今年3月仍然交出了亮麗的2023年全年業績,收益整體符合預期,預期未來在大市配合下,有望重拾動力,不宜看淡。
強勁業績可持續
藥明生物于3月底公布2023年全年業績,總收入達170億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長11.6%,其中非新冠項目收入同比增長37.7%至165億元;歸母淨利潤達34.0億元,同比下降23.1%;經調整歸母淨利潤47.0億元,同比下降4.6%。符合市場普遍預期。
由于中美緊張貿易關系,外部環境影響具有一些不确定性,公司據此預計2024年收入同比增長5%至10%,非新冠收入同比增長8%至14%。但仍要留意的是,去年第四季迄今,公司的簽單情況顯著改善,今年業績有望穩中有升。
根據公司業績公告顯示,2023年公司新增132個綜合項目(含50個偶聯藥物),臨床階段則新增16個項目(含8個偶聯藥物)。若逐季度計,訂單分别增加8、38、15及71個項目,明顯可見去年第四季度在投融資回暖下,驅動了新增項目數強勢反彈。事實上,公司的在手綜合項目數從2022年同期588個增加至去年底的698個,創下年度
新增非新冠項目數的曆史紀錄,去年底商業化生産項目數從增至24個,同時新增9個「赢得分子」臨床後期和商業化生産項目,亦創下曆史新高。
公司早前在業績會上表示2024年截至3月24日再新增25個項目,其中按地區有12至13個為美國客戶,按分子類型計,則約11個是偶聯藥物。這反映美國市場需求仍在,并不受到市場不明朗因素構成重大影響。據此,公司維持1月對2024年新增項目數110個的指引。
在手訂單充足 未來業績有保障
至2023年底,公司在手未完成的服務訂單總額合共206億美元,同比持平,中金公司測算2023年新增訂單約25億美元,而3年内未完成訂單約38.5億美元,同比增長6%。
相比美國市場,歐洲市場于2023年的收入增長更為強勢,業務基本盤具有較強韌性。2023年收入按地區計,北美、歐洲、中國及其他地區收入分别為81億、51億、31億及7億元,同比分别減少5%、增長102%、減少16%及增長38% ,非新冠收入則分别同比增長20%、172%、減少1%及增長38%,中金公司認為歐洲地區強勢增長表明藥明生物品牌的全球認可度。
按階段計,臨床前、臨床早期、臨床III期及商業化收入則全面同比增長9.2%、12.7%、12.8%至54億、36億及77億元,公司表示CRO及CDO業務訂單周期較短且有全球布局,受地緣政治影響較小,CMO跟随分子項目黏性較高,但未來的CMO赢得分子項目可能稍有影響。2023年,公司CRO業務中的裡程碑與研究服務收入合計8,700萬美元,55個項目有低個位數的銷售分成。
為更完善全球市場布局及分散地緣政治風險,藥明生物将持續按計劃推進海外産能布局。據悉,2023年公司的資本開支達41億元,主要用于歐洲和美國産能擴建。公司指引2024年資本開支50億元且在建産能如期推進。愛爾蘭産能爬坡好于預期,公司預計2024年可實現盈虧平衡。中金公司預計德國1.2萬升擴建、美國3.6萬升新增産能,以及新加坡第一階段6萬升新增産能,将于2024至2026年陸續投産。
中金司維持藥明生物「跑赢行業」評級,目标價23港元,亦較當前股價具100%以上的上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