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中和共識與AI 2.0技術革命的雙重驅動下,中國氣候科技産業在并購重組端正經曆着一場重塑國内産業競争格局、推動全球産業加速轉型的重要變革。近期,一本聚焦中國氣候科技産業發展的白皮書引發行業關注。這本由安永研究院、上海長三角商業創新研究院及長三角國際綠色發展聯盟聯合編制的《并購潮起,面向2060的中國氣候科技産業》(2025版),深度揭示了中國氣候科技産業在全球化競争中的戰略路徑與未來機遇。
氣候科技是指以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或應對氣候變化為目标的技術創新。代表性行業包括:光伏、儲能與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風電與水電、氫能與生物質、合成生物和節能環保行業。根據上述白皮書,中國氣候科技産業的并購活動呈現出明顯的戰略導向性,企業不再局限于規模擴張,而是更加注重通過并購獲取關鍵技術、完善産業鍊和拓展市場渠道。同時,跨境并購比重持續提升,中國企業正積極通過國際并購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并将國内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産能優勢向全球輸出。
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夥人、安永大中華區硬科技行業中心審計主管合夥人湯哲輝在接受環球網專訪時表示,并購重組不僅是企業之間的資源整合與升級,更是氣候科技産業超速發展的背景下的舊産能淘汰、新産能研發、重塑更高效的産業鍊的必然趨勢。當前中國氣候科技産業的并購浪潮正在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頭部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掌控核心資源、橫向并購突破技術壁壘,而産業資本的湧入則進一步催化了産業鍊的融合。氣候科技産業企業應該積極擁抱競争,擁抱新技術,以科技賦能産業發展。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氣候科技産業在一、二級市場上均呈現顯著增長态勢,形成了 “局部領跑、多點突破” 的格局。一級市場方面,盡管全球氣候科技股權融資連續第三年收縮(2024年同比下降0%),但中國在能源領域的投資逆勢增長12%達到94億美金,整體的投資規模全球領先;其中,硬科技項目融資占比達52%,顯示資本正從後期向早期創新轉移。二級市場方面,截至2025年6月初,Wind “SEEE碳中和”闆塊(選取滬深市場中業務涉及清潔能源、儲能等低碳領域,以及傳統高碳排放行業中減排潛力較大的合計100隻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指數樣本)市盈率為22倍,高于滬深300的市盈率,增長态勢明顯。
在氣候科技的代表性細分賽道方面,根據《并購潮起,面向2060的中國氣候科技産業》(2025版),中國企業在光伏、儲能與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氫能、水電等賽道已形成全球領先優勢,風電、節能環保等領域亦具備差異化競争力,合成生物、生物質能等仍處技術追趕階段。
湯哲輝特别提到:“光伏産業,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賽道,我們已形成世界領先的‘中國軍團’。以光伏産業為例,中國頭部的企業,包括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大全能源、德邦科技等20多家,覆蓋從光伏原材料,到電池組件、到生産設備等光伏産業全供應鍊,中國的光伏軍團,牢牢把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大方向,推動中國光伏行業實現了全球領跑;動力電池,中國企業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如甯德時代等電池企業為全球衆多新能源汽車廠商提供電池産品;中國作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重要力量,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占全球銷量的70%,并且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一。”
行業機遇方面,白皮書顯示,由行業龍頭或鍊主企業主導的“超級并購周期”或将到來,這是行業由技術革命、産業革命向估值革命、利潤革命轉換的高階階段,也符合行業發展的普遍規律。
湯哲輝建議相關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發展目标、資源和能力,制定明确的并購戰略以把握行業并購紅利。應确定重點關注的細分領域和目标企業,例如,如果企業在某領域有一定基礎,可以考慮并購相關的上下遊企業,以完善産業鍊布局。并購後的整合是實現并購價值的關鍵。企業要注重文化融合、組織架構調整、人員安置、技術整合等方面,确保并購雙方能夠順利融合,發揮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