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歐洲議會通過了3項主要氣候法案,其中的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備受關注,它被認為是全球首個“碳進口稅”。
根據這一機制,歐盟将對從碳排放限制相對寬松的國家和地區進口的水泥、鋁、化肥、鋼鐵等産品征稅。按照規劃,CBAM将于2023年10月開始試運行,2026年正式起征,并在2034年之前全面實施。
歐洲包括CBAM在内的碳市場改革,客觀上要求全球加快綠色金融發展以促進綠色轉型。根據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的測算,CBAM 對鋼鐵、鋁業的影響可能會給我國企業增加6.8%的出口成本。
國内鋼鐵上市公司寶鋼股份在《2021年氣候行動報告》中預計,若按照80歐元/噸二氧化碳征稅,其每年将被征收4000萬-8000萬歐元(約合人民币2.82億-5.64億元)的碳邊境稅。
面對碳市場改革帶來的一系列變化,一方面需要對歐盟CBAM的規則設計及其影響做好跟蹤評估,完善碳定價機制和碳排放核算體系,另一方面關鍵還是企業要加快低碳轉型,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助力中國企業低碳轉型,綠色金融應當如何繼續加大創新力度,為企業提供更具針對性的金融産品與服務?
綠色金融創新的基礎應建立在對企業“碳家底”清晰認知上。
摸清企業碳排放家底,既是目前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發展綠色金融的重點工作之一。從碳核算标準來看,目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尚未建立起統一碳核算标準。如在全球尺度上,碳排放量化以UNFCCC為标準;在國家尺度上,主要以IPCC的指南為準;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有相應的省級達峰行動方案、清單和指南;在行業企業層面,也有不同的細化标準。
碳核算難題反映在金融實踐中,主要體現為金融機構從企業收集碳排放數據較為困難。即便能夠收集到碳排放數據,其真實性、準确性也很難保證,且因為不同企業選擇的統計标準和口徑不一緻,導緻碳數據失去可比性。對于沒有統一性和可比性的數據,金融機構很難據此做出信貸決策,金融監管部門也不能依此進行評估。
加快綠色金融發展,未來應盡快探索、開發符合中國國情的金融機構碳核算方法,推出統一的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逐步拓展披露範圍,穩步提升信息披露質量。
碳排放交易市場示意圖
目前,一些意識超前、經濟發達的地區開始建立起當地區域性企業碳賬戶或碳數據平台,如衢州、湖州等。除地方政府的牽頭引導外,碳核算數據平台建設應重視金融科技的深度應用。如金融壹賬通“區塊鍊碳排放數據管理平台”、騰訊雲“碳引擎”、螞蟻鍊“碳矩陣”和恒生電子“地方碳賬戶管理系統”等,金融科技有力支持了在應用場景探索、數據收集模式和核算方法選取等方面的綠色金融實踐。做好碳核算賬戶等基礎工作,一方面有助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和融資決策,另一方面能夠發揮價格的成本約束和收益激勵作用,推動更多企業主體增強減排主動性。
在摸清企業“碳家底”的基礎上,下一步應當全力提高綠色金融供給與需求的适配性,打造多元化綠色金融産品體系。截至2022年末,我國本外币綠色貸款餘額22.03萬億元,全年增加6.01萬億元;中國境内外綠色債券存量規模約3萬億元。雖然我國綠色貸款規模世界第一,綠色債券規模世界第二,但很明顯,綠色産品還不夠豐富和多元。
未來,随着客戶對綠色金融産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金融機構應加大産品創新力度,如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探索碳期貨等新興碳金融業務;相關部門也應大力推進資本市場與碳市場聯動,讓資本市場助力碳市場更好完善價格發現功能,讓碳市場助力資本市場更有效優化配置資源,共同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我國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綠色金融市場,綠色金融在促進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和價值,面向未來,應以更高質效的綠色金融服務為我國高質量發展賦能。
文字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