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标和綠色消費趨勢下,減碳已不再是企業面前的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門紮紮實實的必修課。
面對減碳,如何将“綠色低碳”真正轉為企業核心競争力,找到一條與自身發展相契合的減碳之路,關乎企業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和減碳投入的長期性。
“作為能源管理和自動化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專家,中國産業低碳轉型和數字化轉型的趨勢契合我們的技術專長,非常看好中國市場的前景。” 施耐德電氣全球首席營銷官梁玉媚近日在接受采訪時稱。
梁玉媚表示,中國是全球發展的動力。目前,中國正邁向高質量發展,持續增加碳中和投入,同時數字經濟也迎來發展高峰,中國市場對于數字化和可持續産品及解決方案的需求強勁。
施耐德電氣對于自身發展,也持非常樂觀的态度。中國已經是施耐德電氣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和最重要的供應鍊基地之一。梁玉媚透露,未來,施耐德電氣将繼續堅持在華“中國中心”戰略以及相關的研發投入。
據統計,全球80%的碳排放來自于能源消耗。因此低碳轉型很大程度上在于能源轉型。梁玉媚認為需要從供需兩側同步賦能企業減碳。針對供給側減碳,施耐德電氣通過數字化和電氣化相關的解決方案推動能源系統向智能、韌性、高效轉型,提高系統整體效率,增加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并幫助能源的需求側根據供給側的波動情況來調節生産與生活方式,在減碳的同時降低能源成本,創造經濟效益。但梁玉媚認為更大可能的減碳方式是在能源的需求側。據施耐德電氣可持續研究院測算,需求側将承擔全球減排量的55%,是加快減碳行動的關鍵所在。需求側迫切需要一種相對成熟、适用各種場景、可以立即投入使用、迅速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技術。
事實證明,數字化能夠滿足上述條件,是推動需求側變革的最佳武器。上述測算也表明,借助數字化推動需求側轉型,與人類生産生活息息相關的三大關鍵領域,即工業、建築、交通行業,到2050年将比2020年分别減少84%、93%、83%的碳排放。
在梁玉媚看來,企業“減碳”并非一日之功,但并不意味着要付出高昂成本,關鍵在于戰略和方法得當。大量企業在低碳轉型過程中面臨着方向不清、能力不夠、回報不定、協調不力等挑戰,梁玉媚認為對内需要推進各個層面創新,包括将減碳融入主業進行運營創新、通過組織革新構建與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相融合的組織體系等等,對外需要積極擴展生态合作,彌補能力的不足。
通過全面創新,借助數字化和電氣化的技術力量,梁玉媚表示,隻要戰略得當,無論是高耗能行業還是非控排企業,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均能在較短周期内看到低碳轉型的投資回報,并最終實現可持續性減碳。
“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解決方案。”她進一步以中國一家中型電氣企業舉例稱,施耐德電氣為該企業提供了數字化技術,助其每年節約30%以上的電力成本,同時,每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增長了146%。“可能很多用戶會擔心投資回報的問題,就我們的經驗來說,平均的投資回報時間在3-4年左右。當企業已經獲得投資的回報,未來還能持續節約更多能源成本,減少碳排放,提升企業的可持續運營水平,我們認為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商業運作方式。” 梁玉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