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繼續強勢,一路向19000點直奔,之前有參考筆者意見,在突破下跌趨勢時入貨的朋友有福了。此外,上周又有一位投資界的巨匠離我們而去,相當可惜。他就是文藝複興基金的創辦人兼量化交易之父Jim Simons。
可能因為文藝複興基金不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基金,所以Jim Simons的名聲一直沒像巴菲特或索羅斯般經常被人提到。但以傳奇色彩及交易績效來說,Jim Simons卻一點也不輸給他們。
Jim Simons本身作為世界級的數學家,推崇以純數學模型作交易決定,完全不理會基本面。但這種反華爾街傳統常識的交易方式,交易績效卻超過了一衆華爾街投資人。1988年至2018年,30年來平均每年回報率66%,遠勝于巴菲特及索羅斯的20% - 30%的平均年回報率。
有人可能不理解這個數字複合有多誇張,這個數字意味着用100元用30年炒上4億元以上。而且,Jim Simons的基金穩定性相當高,除了1989年的單位數回報率,其餘年份都是兩至三位數的正回報率。也就是說,不論牛市熊市Jim Simons都能像印鈔機般賺錢。如果他有像巴菲特一樣更早開始營運基金,可能股神的名号都要換人了。
Jim Simons的交易績效可能是全地球最好,但他卻完全不看基本面,給那些一直高呼基本面和估值很重要的投資人一記當頭棒喝。難怪著名風險投資者Chamath Palihapitiya也說:「文藝複興根本就不看基本面來買賣,為什麼散戶不看基本面就要被指責?」。不過,話雖這樣說,作為不具備強大量化交易系統的散戶,相信還是跟從傳統,愈多基本面信息愈好。
雖然我們不知道Jim Simons長期打敗市場的神秘數學模型是怎樣,但在一些訪談中,Jim Simons提到股市并非效率市場,而且經常出現趨勢,因此隻要交易符合當前趨勢,就能比平常賺得更多錢。這也是為什麼筆者經常在文章中提到趨勢,而且介紹強勢股的原因。
正好港股正處于上升趨勢,我們又可以開始主攻強勢股。3月初,筆者寫了一篇文章介紹萬國國際礦業 (03939.HK),當時把它定位為「黃金 + 銅」的股票,同時提到銅會是今年的主題之一。 果然銅價3月中開始大升,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因此,今天再研究多一隻銅的相關股票,而且比萬國國際礦業更加純正及市值大,她就是江西銅業股份 (00358.HK)。
正如名字一樣,江西銅業股份主業就是銅的相關産業,收入占比超過8成。江銅擁有完整的銅産業鍊,亦是内地首家在倫敦金屬交易所注冊成功的陰極銅生産商,實現了中國銅工業零的突破。每天,推出中國市場的陰極銅産品有七分之一出自江銅,各類富有核心競争力的銅産品被廣泛輸送到世界各地。
業績方面,2023年江銅實現營收5218.93 億元,同比增加8.74%,純利67.46億,同比升12%。而2024年首季,純利約17億元,同比下跌2%,但按季升10%,符合市場預期。雖然2023年及2024年首季的業績都是在銅價大漲之前,未能反映未來,但一些細節可以反映,江銅将能有效地得益于銅價大漲。
公司2023年自産銅精礦含銅20.2萬噸,同比微跌1.2%,陰極銅銷量約210萬噸,同比增加14%,銅加工産品産銷量182萬噸,同比增加2.9%。這反映了公司礦産銅産量穩定,而且銅冶煉産品穩定增長,因此公司在銅價上漲周期中将享受較強的業績彈性。
至于銅的上升邏輯,就是由于全球工廠活動出現複蘇迹象,令銅需求強勁。然而,大型銅礦企業及主要供應地區卻相繼減産,無疑令一向産量緊缺的銅金屬,供應進一步緊張。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新能源及電動車的發展,刺激了銅的相關項目大爆發,例如電線、插頭、交換器等都需要用到銅,這将成為銅需求的長期增長點。當然,美聯儲的降息預期也會成為推動銅價上升的力量之一。
此外,比起以往的周期,今次不同的是銅礦産量已到達增長的瓶頸位,世界範圍内勘探出高質量的銅礦非常困難,而且從勘探到采礦,成本耗費非常巨大,在目前利率高企的環境下,也難以集資去發展勘探事業。這令銅的短缺變得更嚴重。
高盛分析師表示,2024年起銅市的供給缺口将逐漸擴大,并預期今年第四季就可能出現供給短缺。今年銅需求短缺超過50萬噸,而且供應不足将會延到2025至2027年。
總括而言,銅的供需失衡引爆了銅價上升,而且看來不能短時間解決失衡問題。因此,這次銅的強勢上升正好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趨勢投資機會。或許,我們沒有像Jim Simons的神級數學模型,但技術趨勢我們還是懂分辨的。有興趣趨勢投資的朋友不妨多加留意江西銅業股份。
撰文:黎家聰
利益申報:筆者執筆時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免責聲明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本評論并非及不應被視為邀約、招攬、邀請、建議買賣任何投資産品或投資決策之依據,亦不應被诠釋為專業意見。閱覽本文件的人士或在作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完全了解其風險以及有關法律、賦稅及會計觀點及所帶來的後果,并根據個人的情況決定投資是否切合個人的财政狀況及投資目标,以及能否承受有關風險,必要時應尋求适當的專業意見。本人或其有聯系者并未持有本評論所評論的上市法團的任何财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