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變,空間随着時間也在變,不變的唯有真知灼見。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首頁
财經
參考
ESG
公告
市場
研究
IPO
公司
周報
動态
推薦
首頁 > 觀察

俄烏沖突兩周年:十大影響,八大啟示

來源:真灼财經 時間:2024-02-27 18:08:15

字号

文章來源:人大重陽 

作者:人大重陽


1.png

 

編者按:2月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辦,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别研究院合辦的第十屆(2024年春季)全球治理論壇“俄烏沖突兩周年:影響與啟示”在北京成功召開。會上發布三份重磅研究報告。其中人大重陽“全球治理”系列研究報告第18期《俄烏沖突兩周年:影響與啟示》(點擊藍色字體可下載報告全文)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俄烏沖突追蹤研究課題組撰寫。2月21日北京日報發布報告全文,深圳衛視“關鍵洞察力”欄目就報告内容、俄烏沖突兩周年等相關話題采訪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俄烏沖突追蹤研究課題組組長王文,獲得廣泛關注。現将報告全文及采訪視頻發布如下:

 

屏幕截圖 2024-02-27 182512.png

 ▲報告封面


引言

 

2024年2月24日是俄烏沖突爆發兩周年。俄烏沖突作為冷戰以來最大的國際事件,對于世界格局的演進和全球秩序的變化已經且将産生深遠影響。

 

在安全領域,俄烏沖突之後出現更多地緣沖突,世界陷入二戰後最混亂的安全局勢;在社會領域,俄烏沖突造成一場巨大的人類悲劇,是二戰結束以來歐洲傷亡人數最多的戰争;在規則領域,俄烏沖突助推貿易、金融“泛武器化”趨勢,世界出現有史以來最激烈的制裁與反制裁潮;在政治領域,俄烏沖突加劇全球陣營化對抗,世界出現冷戰結束以來最大的國家群體分裂;在觀念領域,俄烏沖突成為全球進一步分裂的催化劑,誘發冷戰後世界的思想大分流;在經濟領域,俄烏沖突加速全球供應鍊重構,全球供應鍊遭遇二戰結束以來的最大動蕩;在科技領域,俄烏沖突凸顯高科技對國家安全的至關重要性,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輪高科技試驗;在能源領域,俄烏沖突分化全球綠色轉型進程,氣候治理面臨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大拖延;在金融領域,俄烏沖突導緻國際貨币格局多極化的量變累積進程加快,全球資本市場出現2008年以來的最大動蕩;最後,在全球格局上,俄烏沖突加速推進“百年變局”,國際社會進入二戰結束以來從未見過的“大争之世”。

 

在上述影響之下,對于中國來說,要把握俄烏沖突下時代變革的主要特征和中長期趨勢,充分做好國際國内應對。

 

一是人道主義危機加劇,中國須在适度備戰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際安全秩序構建,踐行全球安全倡議;二是東西方陣營割裂世界,中國應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增強在外交博弈中的靈活性;三是“認知戰”制勝于無形,中國須加強對“認知戰”的博弈能力建設,提升話語叙事能力;四是“冷戰式經濟格局”再露端倪,中國應主動制定重塑經濟全球化的規則秩序;五是科技實力已成為國家安全的決定性因素,中國須大力提升科技自主創新程度,推動科技開放與合作;六是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一段時期内将繼續被邊緣化,中國應增強能源韌性;七是國際金融市場面臨的不确定性上升,中國須加快金融業強身固本,建設金融強國;八是國際秩序變革的鬥争性、漫長性和殘酷性日趨凸顯,中國須做好持久戰準備。

 

111.png


▲該視頻2月21日在深圳衛視“關鍵洞察力”欄目播出


上篇:俄烏沖突十大影響

 

01

在安全領域,俄烏沖突之後出現更多地緣沖突,世界陷入二戰後最混亂的安全局勢

 

目前,俄烏戰火還在燃燒,至今為止,尚未看到結束的迹象。北約作為俄烏沖突背後的美西方重要力量,也在此次戰争中一改往日嚣張氣焰,暴露出了“紙老虎”的真面目,一邊為烏克蘭提供武器與軍事援助,一邊卻在戰場上表現出躊躇與猶豫,使得俄烏沖突正在向長期化、持久化方向演進,并且已經外溢到中東等多個地區。

 

第一,全球地區沖突數量達三十年之最,俄烏沖突外溢風險顯著加大。

 

據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的最新統計數據,2023年全球沖突數量達183起,創近30年之最。從叙利亞、利比亞、也門内戰到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陳兵對峙;從委内瑞拉和圭亞那的緊張戒備到美韓擴大聯合軍演規模,全球緊張局勢持續升溫。而據烏克蘭國防部新聞處消息,同俄羅斯長期關系緊張的格魯吉亞已參加培訓烏克蘭軍人的活動,摩爾多瓦前總理、發展和統一黨主席揚•基庫則表示,自俄烏沖突爆發後,烏克蘭一直試圖以各種方式将摩爾多瓦拖入俄烏沖突。2023年12月,歐盟已正式與摩爾多瓦開啟入盟談判,并給予格魯吉亞歐盟候選國地位。俄烏沖突面臨外溢風險的問題。

 

第二,中立國弱化中立地位或放棄中立,主要軍事大國與軍事集團軍費開支創曆史新高。

 

奧地利在俄烏沖突爆發後,雖堅稱中立,但同意加入歐盟“戰略指南針”行動計劃,參與建立歐盟5000人的快速反應部隊;芬蘭、瑞典申請加入北約,徹底告别“中立”。此外,瑞士、愛爾蘭等國也偏離傳統中立地位,參與對俄制裁。2024年,美國再次上調國防預算,以約占全球軍費40%的8860億美元國防預算,超過美國之後9個國家總和。2024年,北約也将軍事預算上調至20.3億歐元,較2023年增長12%。

 

第三,全球核安全形勢持續惡化,核威懾行動與核訛詐行為頻發。

 

核威懾方面,截至2024年1月,北約已發起兩次大規模核威懾軍演。2009年11月以來,美國在核共享計劃下已将核武器部署至比利時、德國、意大利和荷蘭等國。為對抗俄羅斯,2023年6月波蘭表示積極尋求加入核共享計劃,試圖将美國核武器部署到波蘭境内。核訛詐上,2022年10月,美國發布《2022年核态勢審議報告》,明确将核武器作為推進地緣政治目标的工具。2023年10月,在俄羅斯宣布撤銷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後,美國随即宣布在内華達州南部核試驗場進行了一次高爆實驗,引發世界核大國新一輪核試驗競賽擔憂。

 

02

在社會領域,俄烏沖突造成一場巨大的人類悲劇,是二戰結束以來歐洲傷亡人數最多的戰争

 

俄烏沖突加劇了社會分裂,深化了民族矛盾,增加了人員流失和難民潮。這場沖突導緻雙方國内的社會均出現保守主義以及更為嚴重的民族和宗教緊張關系,甚至引發了法西斯主義和新納粹主義的複活。這種對不同思想、文化狀況和民族情感的排斥等,加劇了整個社會的緊張和分裂。

 

第一,俄烏沖突是二戰後歐洲大陸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争。

 

據俄羅斯媒體援引烏克蘭前總檢察長的表述:自戰争爆發以來烏克蘭武裝部隊陣亡人數已達50萬人、重傷7.2萬、被俘0.6萬。而烏克蘭國防部公示的俄羅斯武裝部隊戰損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1月初,烏克蘭武裝力量消滅了36.51萬名敵人,結合這一數字,俄烏雙方陣亡人數如今已超過86萬。同時,戰争也使得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難民潮對歐洲的社會穩定造成很大威脅。截至2024年1月,俄烏沖突已經造成1000多萬烏克蘭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這為歐洲帶來了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聯合國難民署數據顯示,其中,有600多萬烏克蘭人在本國境内無家可歸,有超過300多萬烏克蘭難民逃到鄰國,其中有超過200萬人逃到波蘭。平民傷亡情況上,已有至少1萬名平民于沖突中喪生,其中包括560多名兒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報告稱,有超過18500名平民受傷。

 

第二,俄烏沖突使得種族問題再次成為國際社會的熱點。

 

沖突雙方圍繞着是否實行“滅絕種族”的行為展開了口誅筆伐,俄羅斯出兵的直接理由是烏克蘭政府在烏東地區實施了“滅絕種族”國際罪行,嚴重威脅該地區俄羅斯人及親俄烏克蘭人生命安全。然而在國際上,烏克蘭也同時指責俄方違反國際法并觸犯滅絕種族等國際罪行。直至今日雙方依舊沒有充足證據證明己方指控。其背後的意圖,是在争奪輿論制高點,尤其在現代戰争中,操縱輿論是很重要的一個動員環節,誰操縱輿論就能把控“國際态度”,争取到更多的合作和盟友,甚至可以扭轉選民情緒,導緻戰争決策層發生變化。

 

第三,俄烏沖突深刻影響着歐洲各國的内政和社會。

 

支持俄羅斯還是支持烏克蘭,這幾乎成了一個政治立場選擇題。俄烏沖突不單是俄烏雙方的直接兵戎相見,也是歐洲各國利益博弈、矛盾疊起的焦點所在。歐洲的分歧也在這一事件沖擊下凸顯。歐盟成員國就對俄能源禁令“談不攏”;僅在俄烏問題上,歐洲内部就在“是否對俄脫鈎”“是否加快烏克蘭加入歐盟的程序”“歐盟戰略自主的資金分配”等一系列問題上存在較多分歧。未來一段時間,随着戰事的進展以及美國對俄制裁的升級,歐洲内部的矛盾及分化還将繼續,而這将會是影響歐洲安全結構的一個核心動因。

 

03

在規則領域,俄烏沖突助推貿易、金融“泛武器化”趨勢,世界出現有史以來最激烈的制裁與反制裁潮

 

俄烏沖突兩年帶來全球陣營對抗博弈加劇,美西方全面對俄制裁,金融武器化、貿易武器化、科技武器化。全球格局加速分化,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對陣加劇,全球東方與全球西方的“東升西降”趨勢明顯。發展中國家紛紛要求加入金磚國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更加對陣。

 

美歐對俄羅斯實施了空前的史詩級制裁,制裁反噬與反制裁加劇。2022年2月24日至28日,美歐對俄羅斯抛出金融核彈等空前制裁,制裁力度之大、領域之廣、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将俄羅斯所有對外銀行全部剔除SWIFT。美歐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制裁約2萬項,從經濟到貿易,從投資到金融,從科技到軍事,從柴可夫斯基到貓幾乎無所不包。對俄實施出口管制、金融制裁、能源禁運。而包括印度、中國等金磚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并未對俄羅斯采取制裁措施。


一方面,金融武器化,結局是去美元化加劇。美國不僅制裁了俄羅斯的央行、财政部等主權性質的機構,而且制裁了俄羅斯所有央企,将普京及子女、高官、商人、銀行家幾乎全制裁,凍結其海外資金和資産。中立國瑞士凍結俄資金。踢出SWIFT并實施長臂管轄。俄實施反制裁,對美歐日等48個不友好國家進口天然氣要求用盧布結算,全球去美元化加速,銳減美元、英鎊、歐元儲備,增持黃金和人民币。


另一方面,貿易武器化,結果美歐高通脹高債務低增長。美歐企業不僅撤離俄羅斯,而且限制對俄産品進出口,特别是涉及俄羅斯經濟命脈的油氣産品,甚至多條北溪管道被炸毀,歐洲被迫購買價格翻倍的美國液化天然氣(LNG)。美對俄的鋁及所有衍生品征收200%的關稅。美西方的跨國企業全部撤離俄羅斯。制裁形成對俄包圍圈,提高對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但并未影響俄出口到其他國家,反而推升歐美40年不遇高通脹,美飙升9.1%,歐洲雙位數高通脹。


總之,美歐日對俄制裁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卻帶來了反噬和反制裁。世界失序,安全、财政、金融、科技全面失序。貿易失序,通脹四起,四十多年的高通脹及高債務,供應鍊斷裂或紊亂。

 

04

在政治領域,俄烏沖突加劇全球陣營化對抗,世界出現冷戰結束以來最大的國家群體分裂

 

俄烏沖突對世界政治的首要沖擊,是現實主義“硬核政治”回歸,安全上的零和博弈困境将長時間困擾各國。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在2022年接受英國《旁觀者》雜志(The Spectator)專訪時表示,“在戰争勢頭使政治局勢無法控制之前,需要面對戰争目标的問題”,但很明顯,當前世界政治局勢已經被戰争勢頭“帶偏”,世界出現冷戰結束以來最大的國家群體分裂。根據聯合國大會第十一屆緊急特别會議通過的六次決議投票情況,對俄羅斯的整體支持率為29%,反對率為65%,已經形成國家群體分裂的初步趨勢。

 

表1   聯合國大會第十一屆緊急特别會議六次決議投票情況


3.jpg

數據來源:聯合國官方網站,制表:人大重陽

 

一方面,美國的“小圈子”與盟友政治正在撕裂世界。世界仍處在由現實主義的權力政治主宰的“利維坦時代”,“叢林法則”依然是國際政治運行的底層邏輯。俄烏沖突實質為俄羅斯與美國、北約之間關于歐洲安全秩序和地緣戰略利益的對抗。同時,美國通過北約東擴、北約亞太化,在中國周邊加強盟友戰略部署,也開啟對華的全面競争之勢,全球東西方陣營對抗有擡頭之勢。


另一方面,新的陣營對抗态勢正在形成。根據聯合國六次決議情況(表1),俄羅斯的最高反對票數達143票,占聯合國會員國總數的74%,但并非一成不變,反對票數區間跨度大。這一情況表明,全球陣營正在發生變化,新陣營不同于冷戰時期的“資社二元對立”,而是各國在一定程度戰略自主基礎上的“動态轉換”,這一趨勢為國際政治局勢增添了不确定性和難以預判性。

 

05

在觀念領域,俄烏沖突成為全球進一步分裂的催化劑,誘發冷戰後世界的思想大分流

 

百年大變局加速演進,大國博弈進入以核心價值觀為支點的時代。觀念領域博弈的最大特點是内含政治,外顯為文化。俄烏沖突加劇了大國之間價值觀博弈的激烈程度,使得觀念領域的交鋒更加白熱化,同時也成為全球進一步分裂的催化劑。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西方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體育等各個領域全面對俄羅斯進行制裁,揭下了一切面具和僞裝,打破了一系列西方民主國家所謂的“玉律金科”:美西方對俄羅斯公民私人财産的制裁打破了《人權宣言》和西方憲法确定的“私人财産不可侵犯”原則;一向标榜自己“不作惡”價值觀的谷歌終止在俄羅斯的所有服務,并向烏克蘭提供俄羅斯高清軍力部署地圖;瑞典、芬蘭等傳統中立國也不再中立,紛紛加入北約陣營……一系列赤裸裸的對抗行為引發人們對西方所謂人權、民主、自由觀念的大反思,世界思潮出現自冷戰結束以來最顯著的大分流。


同時,受冷戰思潮回流和政治陣營化的影響,全球正在發生一場空前絕後的思想鬥争。無論是歐美國家,還是中國、印度、越南等新興市場國家以及以阿根廷為代表的拉美國家,在保守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擡頭下,國家内部都在面臨着更趨保守或更趨開放的社會思潮大分流。各國政府、社會團體以及普通民衆都在對未來的發展道路進行深刻的思考。一方面,保守主義和民族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但另一方面,俄烏沖突衍生出的能源、糧食危機導緻全球通脹水平升高,尤其是歐洲各國經濟受到沖擊,各國政治上“向右轉”傾向加劇,社會也因難民移民、民生就業、槍支暴力等問題變得更加撕裂,右傾化的民粹主義也加劇了國際關系的緊張和全球合作的困境。

 

06

在經濟領域,俄烏沖突加速全球供應鍊重構,全球供應鍊遭遇二戰結束以來的最大動蕩

 

俄烏沖突導緻的糧食、能源、半導體等多種産品供應鍊中斷令許多國家受到影響,促使全球産業分工體系加快重組,滿足安全要求的短鍊化、分散化、本土化、區域化、陣營化等成為全球産業鍊供應鍊調整的方向。

 

第一,最不發達國家遭受糧食沖擊。由于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小麥、大麥、玉米以及植物油等糧油産品的重要出口國,俄烏沖突導緻的出口中斷使阿富汗、埃塞俄比亞和叙利亞等高度依賴小麥進口的國家饑餓狀況進一步惡化,其中,烏克蘭的出口在2022年暴跌了30%。該地區的谷物出口對埃塞俄比亞等非洲經濟體的糧食安全關重要,由于下降了14.9%,迫使這些經濟體調整了采購模式。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數據顯示,全球60%的饑餓人口都生活在受俄烏沖突影響的地區。同時,俄烏沖突引發各國對糧食供給的擔憂,印度等16個國家開始對糧食實行出口限制,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糧食危機。


第二,能源價格劇烈波動,供給結構受到沖擊,需求結構發生巨變。俄烏沖突爆發後,歐、美、英、日等盟友一起對俄羅斯實施包括能源領域在内的多輪制裁,緻使歐洲能源缺口逐漸擴大,能源價格飙升,制裁引發的反噬效應令歐洲經濟不堪重負。


其中,“北溪”管道被炸當月,美國對歐洲天然氣出口量已占其天然氣總出口量的70%,而歐洲天然氣均價是美國天然氣現貨價格的七倍多。另有數據顯示,2022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量同比減少近兩成半,歐洲電力合約價更一度上漲近3倍。


第三,制造業供應體系紊亂,全球貿易受損。鎳、钛、钯等稀有金屬是航空、汽車、化工、裝備等制造業生産必不可少的上遊關鍵材料,俄烏沖突導緻相關金屬原材料供給失衡,價格持續上漲。


以鎳為例,2022年3月初金屬鎳價格突破每噸10萬美元,創曆史新高,這嚴重打擊了依賴跨境供應鍊的跨國企業,如大衆、寶馬、梅賽德斯、波音、空客等不得不關閉、搬離位于兩國的工廠。世界各地的貿易增速也因此有所放緩。


據亞行測算,如果10%-20%的海外供應鍊被轉包回流,全球貿易估計将收縮13%-22%。最令人擔憂的是,随着大争之世的到來,美歐等西方國家把糧食、能源和貴金屬等戰略物資武器化,其他有實力的國家也難免效仿,這将進一步崩壞全球供應體系。

 

07

在科技領域,俄烏沖突凸顯高科技對國家安全的至關重要性,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輪高科技試驗

 

當下,全球科技發展已經由過去的合作時代跨入了競争時代。俄烏沖突使得西方加速推進“小院高牆”戰略,美國迅速實施對俄“科研脫鈎”,企圖利用科技優勢将俄羅斯排除在全球科研核心體系以外。更為關鍵的是,俄烏沖突進一步強化了尖端技術在新型作戰中的應用,軍事實力成為科技比拼的重點領域,軍事科技的發展也更加凸顯了技術對于維護國家安全的影響。

 

第一,高科技開啟新一輪軍事周期,引發全球局勢動蕩。


以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被更廣泛地應用到現代戰争之中,使得軍事攻防力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信息化、智能化作戰下,“小型化”“隐蔽化”的作戰特點使得進攻方力量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增強,成為擾動世界安全局勢的潛在因素,傳統國家安全戰略在高科技推動下有望得以深入實施。


第二,私人技術機構開辟新戰場,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


在俄烏沖突的高科技戰場中,已經不僅是國與國之間政府行為的對抗,更是私人機構參與下的全面技術實力對抗。俄烏沖突中,多家美國乃至西方高科技企業成為美國政府和軍方的作戰工具,直接“下場”參與戰争。例如,SpaceX公司研發的“星鍊”計劃被用于烏克蘭獲取戰争情報信息、精準作戰打擊的重要手段。多家美國互聯網巨頭停止向俄羅斯用戶提供服務。民用無人機更是被直接應用于戰鬥,成為作戰的重要補充力量。當下,OpenAI删除“軍事和戰争”禁令,意味着美國對ChatGPT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态度正在發生變化。


正如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主任馬克·倫納德(Mark Leonard)所言,“現在權力是通過控制人、貨物、金錢和數據的流動,以及通過利用技術創造的聯系來定義。”俄烏沖突凸顯了技術的民族主義特征,高科技的發展及高科技公司在戰争中的行為将深刻影響着世界地緣走勢格局,成為百年變局下重塑世界秩序的關鍵變量,也将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

 

08

在能源領域,俄烏沖突分化全球綠色轉型進程,氣候治理面臨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大拖延

 

俄烏沖突後,全球缺乏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動力,沖突發生18個月後累計造成了1.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俄羅斯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出口國,而烏克蘭則是天然氣輸送管道的關鍵通道之一,随着緊張局勢的加劇,全球尤其是歐洲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使得清潔能源的推動變得更加困難。

 

2022年上半年,全球能源供應短缺爆發,歐盟當時有38%的天然氣以及27%的石油供應來自于俄羅斯,油價突破曆史新高,令歐洲迅速陷入了能源供應困境,給全球能源消費者帶來了巨大成本,并迅速帶動了國際金融、跨國貿易、國際關系等方面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危機所産生的市場悲觀情緒擾亂了歐盟的減排節奏,歐洲部分國家一度減緩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标,無法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進而直接影響了全球綠色發展格局和可持續發展進程,拖慢了21世紀中葉碳中和目标的正常進度。2023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多次提出:“人類打開了通往地獄的大門,采取氣候行動迫在眉睫”,并警告“世界領導人必須打破全球變暖惡性循環”。


自1972年首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以來,全球氣候治理先後取得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多項階段性成果,但俄烏沖突不僅減緩了能源轉型進程,也加劇了國家之間氣候合作的不信任感,發展中國家越來越警惕目前歐美部分發達國家通過加快化石燃料淘汰進度來誘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陷入新的轉型困境,而發達國家也不願承擔氣候治理責任,意圖脅迫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責任,全球綠色進程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标遭遇嚴重挑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還可能導緻一些國家将經濟和安全優先于環境問題,降低對綠色轉型的投資和承諾。

 

09

在金融領域,俄烏沖突導緻國際貨币格局多極化的量變累積進程加快,全球資本市場出現2008年以來的最大動蕩

 

第一,國際貨币格局多極化的量變累積進程加快,美元以下的二級貨币層級競争加速。

 

俄烏沖突導緻全球陣營化、經濟脫鈎斷鍊提速,加之美國加強了經濟和金融制裁的武器化,增加了全球新興市場去美元化的動機。截至目前至少有大約70個國家開始了去美元化的努力,包括加快建設跨境支付系統,探索區域性貨币聯盟,跨境貿易以本币結算,大力發展央行數字貨币等方式。有人測算,目前有大約30%的國家面臨來自西方制裁的潛在威脅,遠高于1990年代的10%,但美國強大的金融發展水平、科技創新、軍事實力和治理能力決定了美元霸權的根基依然深厚。

 

俄烏沖突對國際貨币體系競争格局尚未産生根本沖擊。從2021年到2023年,美元儲備的份額穩定在近60%的水平,美元主要貨币功能的國際地位依然穩定。雖然質變尚未出現,但量變的速度在加快。在美元以下的二級貨币層級,競争有所加速。歐元以及歐元體系中一些傳統二線貨币份額下降,其中歐元儲備的全球份額下降約1個百分點,主要為第三級小型成熟經濟體和新興市場貨币所替代,傳統二級貨币面臨的挑戰加大。

 

第二,俄烏沖突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蕩。

 

俄烏沖突加大國際經濟、政治前景的不确定性。沖突直接引發能源、糧食價格暴漲,美國2022年6月的CPI高達9.1%,創下40年來新高,迫使美國陡峭加息,成為2023年歐美銀行業危機的誘因之一。全球投資者将地緣政治風險作為一項重要的風險來源。地緣政治風險的可預測性較低,且對金融市場可能産生災難性影響,導緻全球金融市場避險情緒大幅上升,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動蕩。

 

2022年美國三大股指均創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年最大跌幅。同時美元高利率吸引全球資本回流美國,加大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壓力,加劇中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

 

10

在全球格局上,俄烏沖突加速推進“百年變局”,國際社會進入二戰結束以來從未見過的“大争之世”

 

俄烏沖突作為冷戰以來最大的國際事件,已成為二十一世紀全球格局、秩序演進最重要的“導火索”與“催化劑”,誘發地區沖突多點開花,中東熱戰,非洲内亂,亞太、拉美也熱點突起。“大争之世”拉開帷幕。

 

首先,俄烏沖突爆發後,聯合國、G20等國際治理機制進入前所未有的失調狀态。

 

有些多邊機制甚至已經“名存實亡”,幾乎成為輿論博弈場而非治理平台。統一協調處理國際問題的機制失靈,各方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地區沖突的能力大減,導緻國際秩序松動、瓦解與失序下的國際亂局。制衡機制與權力的真空也使得區域勢力更願選擇親自出馬,武力解決問題。

 

其次,俄烏沖突短期内擴大了全球南北方的差距,但也帶來了全球南方的“戰略覺醒”,成為全球格局演進的墊腳石。

 

美國借烏克蘭危機再次“收割全球”,成為沖突下的最大赢家。在烏克蘭危機的影響之下,俄歐貿易聯系迅速減少,歐洲被迫增加對美國的依賴,利好美國經濟。一是美國對歐洲的能源出口激增,美對歐液化天然氣出口量從2018年的二百萬噸上升到2023年的五千萬噸。二是以北約集團為代表的軍事集團增加了軍事防禦需求,為美國軍工複合體帶來可觀的利潤。2023年美對外軍售較2022年增長16%,其中政府直接談判銷售額激增56%。三是美國以軍事援助之名抄底烏克蘭資産,美國金融利益集團得以擴張。這些因素對美國因加息導緻的經濟負面影響構成對沖,形成美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逆轉了美國經濟頹勢。

 

雖然這次沖突拉大了南北差距,使得美國短期内成為危機下的最大赢家,但是烏克蘭危機促使更多的國家尋求戰略自主與獨立,全球南方的群體性崛起與獨立意識的覺醒,将構成百年變局下“東升西降”的重要推動力量。冷戰後以美國占據主導地位的國際秩序正經曆全面重構,世界由強單極向多極轉換;俄烏沖突爆發後,德國總理朔爾茨也用“時代轉折點“(Zeitenwende)來概括全球格局之巨變,提出“在這個全新的多極世界中,不同的國家和政府都在為權力和影響力而争”,避免“新冷戰”成為重中之重。

 

這樣的世界大勢之下,大國紛争以及對秩序主導權的博弈已從“暗鬥”漸漸步入“明争”,伴随着固有國際協調、治理機制的失靈,充滿不确定性的世界多極化時代已拉開帷幕,挑戰與機遇并存。

 

下篇:俄烏沖突八大啟示

 

01

人道主義危機加劇,中國須在适度備戰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際安全秩序構建,踐行全球安全倡議

 

俄烏沖突下,中國既要适度“示強”,向國際社會亮明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底線,也要防止落入戰争陷阱,陷入軍備競賽的泥潭。同時,繼續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中國應盡的貢獻。

 

适度展現軍事實力,反對捆綁炒作俄烏沖突與台灣問題。俄烏沖突爆發後,便有輿論渲染“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話題。然而台灣問題是中國内政,與俄烏沖突不具可比性。面對外界不斷以俄烏沖突挑釁炒作台灣問題,中國既要防止陷入無休止的軍備競賽,又要适當提升作戰能力,體現中國立場與國家紅線。

 

積極重塑合理、有力、公正的集體安全國際秩序,為沖突各方搭建溝通交流平台。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等主張受到廣泛認可,應主動發揮中國作為國際大國在止戰促和上的優勢,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為沖突各方搭建溝通交流平台,共促世界持久和平安全。

 

02

東西方陣營割裂世界,中國應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增強在外交博弈中的靈活性

 

俄烏沖突再次将全球政治陣營對抗推向高潮,中國必須提升在外交博弈中的戰略靈活性,既要維護自身利益,又要尋求合作空間,既要應對挑戰,又要塑造機遇,既要堅持原則,又要靈活運用多種手段。

 

在大國關系上,堅持合作共赢,避免對抗沖突。中國在與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大國的關系上,應堅持擴大共同利益,化解分歧矛盾,維護戰略穩定。中國不懼美國打壓,也不尋求與美國的全面對抗,而是主張探索中美正确相處之道。中國應繼續深化與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分批次、有重點、靈活處理與歐盟各國關系,加強在共識領域的合作。

 

在周邊關系上,堅持親誠惠容,促進共同發展。中國應繼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中國應不斷加強與東盟國家關系,繼續在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南海行為準則(COC)磋商等方面發力。中國也應在地區安全等方面密切與南亞、中亞、西亞等國家的協作。

 

在發展中國家關系上,堅持真誠友好,加強團結合作。中國應繼續支持各發展中國家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高發展水平。中國應持續深入發展同非洲、拉美、太平洋島國等的關系,在政治、經濟、安全、人文等領域拓展合作空間。以二十國集團(G20)、亞太經合組織(APEC)、金磚國家(BRICS)等為代表的區域合作機制為平台,團結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增進南南合作,為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貢獻中國力量。

 

03

“認知戰”制勝于無形,中國須加強對“認知戰”的博弈能力建設,提升話語叙事能力

 

意識形态鬥争映射到認知領域,即為認知戰。認知域作為意識形态鬥争的重要戰場,首當其沖成為俄羅斯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抗的關鍵。俄烏沖突中各方通過話語叙事,展示自己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同時質疑和反擊對方動機與行為,将對方“貶”為國際輿論場上的“失道者”。認知攻防、話語叙事成為大國博弈的前沿陣地。

 

“認知戰”輸赢已成為影響國際格局重塑的主要因素。雙方為全面争奪國際輿論場和話語權,新招頻出,從社會、國家、政府、組織,乃至個人層面實施多領域博弈。其中,認知對抗貫穿整個軍事戰争全過程,與科技戰、網絡戰、情報戰等戰法深度融合,碰撞出了混合戰争下的新火花,出現了諸如首腦效應、全民戰争、科技賦能等認知戰新特點。

 

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必須敢于發聲、敢于接話、敢于對話。首先,在國際輿論場上,中國要積極倡導和平、合作、共赢的理念,強調尊重國家主權、維護國際法治、倡導公平正義。同時,要批駁各種極端言論,如“文明沖突論”、“新冷戰論”等,防止國際局勢惡化。其次,在認知攻防方面,要充分了解各方立場和利益訴求,洞悉國際局勢演變,善于捕捉關鍵節點,有針對性地提出我國立場和主張。再次,在話語叙事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的文化底蘊和傳播優勢,創新話語體系,使之更具說服力和影響力。

 

此外,在認知對抗過程中,俄烏雙方采用的新手段、新戰法,都能給予我們思考和啟示:既要善于利用國際法和國際規則,站在國際道義制高點;更要善于利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虛拟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等創新技術手段,幫助我們逐步提高認知防禦能力,有效築牢心理防線,應對西方意識形态入侵,争取國際道義支持。

 

04

“冷戰式經濟格局”再露端倪,中國應主動制定重塑經濟全球化的規則秩序

 

俄烏沖突的破壞性重塑了全球經濟力量的平衡,并從根本上削弱了支撐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但長期來看,由于其違背全球經濟由于生産力的發展形成相互深度嵌套的客觀事實,不能充分發揮各經濟體的優勢,必将在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這一客觀規律的沖擊下走向破産。換句話說,俄烏沖突暴露出全球制造業供應鍊的脆弱性和風險性,依賴外部供應的制造業供應鍊是不可持續的。

 

從國際層面來看,中國必須在重塑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領域相關規則制定,在新一輪全球經貿治理結構調整中,更主動地謀求與自身經濟實力适應的國際地位,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應有地位,構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的全球産業鍊供應鍊治理體系。


從國内來看,中國必須堅持經濟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分行業分階段推進産業鍊供應鍊的優化與多元化,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重點領域形成産能備份,力争實現重要領域和關鍵節點的自主可控,打造以我為主的産業鍊供應鍊,以應對外部沖擊和不确定性。


尤為重要的是,在大國競争的關鍵戰略領域,如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生物醫藥等,中國要加快補齊在先進工藝、基礎零部件、關鍵材料等方面的短闆,着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提升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鍊現代化水平。同時在智能化、數字化、物聯網等優勢領域,加快推廣應用新技術,加速産業數字化轉型,确保相關産業發展始終站在全球數字産業鍊供應鍊前沿。

 

05

科技實力已成為國家安全的決定性因素,中國須大力提升科技自主創新程度,推動科技開放與合作

 

俄烏沖突凸顯了科技對國家安全的至關重要性。當前,中國和美國的科技競争處于非對稱競争狀态。整體上看,中國的科技實力同美國還具有一定的差距。中國應以小博大,走非對稱競争下的内向進取道路,通過國内自主創新改變國際競争格局,最終重回全球科技合作大于競争的局面。

 

明晰科技發展主要目标,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目前,中美的科技發展階段不同,美國處于科技守成國的地位,中國處于科技崛起國的地位。這導緻中美科技發展目标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美國将更多的技術用于軍事進攻和戰争。中國則應首先是以技術服務産業進步與國内經濟轉型升級。因此,中國應保持戰略定力,繼續聚焦經濟建設本位,加大力度培育新質生産力,形成新的潛在增長點。同時,引導更多的私人部門參與到科技創新中來,通過技術産業化與産業技術化,暢通技術成果轉化鍊條,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與人均産出比,為中國科技崛起提供中長期支撐。


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擴大對外開放。科技的自主可控與開放合作是科技發展的一體兩翼,二者相互促進、同向共進。從曆史經驗來看,沒有任何一項高端技術是靠外部引進的,在軍事科技方面尤其如此。科技的自主創新越來越成為實現一國戰略自主的根本性因素。在推動科技戰略自主的基礎上,中國也應推動科技的進一步開放交流合作,不斷向科技價值鍊的頂端攀升。如今,高端科技離不開跨國别、跨區域的全球化研發,中國應大力推動科技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争比拼,從而在全球化布局的過程中,更好地開展合作,獲取競争優勢。

 

06

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一段時期内将繼續被邊緣化,中國應增強能源韌性

 

俄烏沖突給全球低碳能源轉型帶來了一些困難和挑戰。

 

首先,能源價格的劇烈波動給各國的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和壓力,影響各國對低碳能源的投資和支持。其次,能源供應的不穩定和不充足導緻一些國家暫時重啟或延長使用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以滿足能源需求,從而增加溫室氣體排放。最後,能源轉型的速度和程度可能因為各國的國情、經濟形勢、政策制定等因素而存在差異,可能導緻全球低碳能源合作的難度和複雜性。可見,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危機以及綠色發展進程減緩表明中國應當提升能源發展韌性,強化能源獨立性與政策自主性。

 

對此,中國必須牢牢抓住能源發展的大國主動權,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如何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是能源發展的首要問題。隻有把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裡,充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才能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牢牢守住新發展格局的安全底線。


同時,從能源禀賦來看,我國是煤炭資源大國,而石油及天然氣儲量相對不足。能源安全事關發展安全、國家安全,不容有失。現階段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能源需求不可避免繼續增長。而受到能源生産結構影響,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占到能源消費總量的絕大部分。從能源安全、環境和經濟性等方面考慮,中國應發展多元化的能源結構,從短期、中期還是長期來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上發展清潔能源是中國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戰略與成功實踐。


最後,中國應從國際角度客觀分析國際綠色發展背景,按照自身能源産業格局與碳中和目标合理規劃清潔能源産業,兼具防範國際能源危機沖擊和國内能源轉型風險的特征,逐漸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綠色發展之路,以應對新一輪的國際能源危機和競争。

 

07

國際金融市場面臨的不确定性上升,中國須加快金融業強身固本,建設金融強國

 

俄烏沖突增加國際金融市場面臨的不确定性風險。研究表明,受戰争影響的國家往往會在全球股市網絡中被孤立。加之中國經濟對全球資源品和全球貿易的高度依賴,戰争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沖擊可能更為嚴重。因處于地緣政治沖突的中心,中國面臨更大的國際資本流出壓力,金融資産和房地産市場的波動風險也因此加大。為此,中國金融業更應加快強身固本,建設金融強國。

 

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和制度建設。美歐金融制裁的升級促使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等新興市場更加重視建設獨立的跨境支付結算系統,但參與這些系統的銀行數量仍然有限。截至2023年末,中國的“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CIPS)已有111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與者,但絕大多數是間接參與者,大部分直接參與者也是中國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

 

中國應繼續完善CIPS功能,改善跨境支付體驗,更好地發揮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主渠道的作用。中國還應優化央行的雙邊互換協議,使其更加透明,促進其更多用于與貿易相關的活動。應加強與國際多邊組織交流合作,完善跨境投融資機制設計。在重點建設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可推進暢通跨境資金流動和投融資試點,對接高标準國際規則。同時,金融秩序方面,美國在IMF一股獨大,而且将金融武器化。中國需借助金磚機制,推行本币國際化,通過數字貨币、共同貨币完善國際貨币體系。

 

提升金融市場的廣度、深度和韌性。人民币投融資功能的薄弱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中國資本賬戶開放進程,阻礙了中國跨境金融基礎設施的使用率和人民币從貿易貨币向投資、儲備貨币的升級步伐。中國采取了一條獨特的貨币國際化之路,即努力建設離岸人民币金融資産基礎平台,同時對資本賬戶開放保持謹慎。

 

研究發現,從貨币的全球儲備與計價貿易額的比率看,人民币已經接近歐元,表明這一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離岸人民币市場的發展仍有賴央行美元儲備,這又增加了對美元的依賴。2022年末,主要離岸市場人民币存款餘額約1.5萬億元,占人民币存款的比例仍很低,随着離岸市場規模的壯大,這一模式的局限性将日益凸顯。

 

因此,大幅提升中國境内金融市場,特别是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是中國有序推進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基礎,也是從金融角度提升國際資本對人民币資産信心,提升中國金融業應對外部沖擊能力的根基所在。為此,要以法治化、市場化建設為根本導向,以制度建設為基礎推進注冊制改革,加快發展人民币債券市場。

 

08

國際秩序變革的鬥争性、漫長性和殘酷性日趨凸顯,中國須做好持久戰準備

 

放眼全球,近年來世界各國都表現出對冷戰後全球格局與國際秩序的不滿,無論是舊秩序的“受益者”還是“受害者”,都展現出對變革的期待。美國在特朗普引領下回歸孤立主義懷抱,抛棄國際多邊機制與條約;全球南方更是對後冷戰秩序的公平與正當性存疑,迫切需要新格局來助力發展。可看出,俄烏沖突既是未來全球格局重組的誘因,也是冷戰後全球格局演變中博弈的産物與體現。舊秩序已經開始瓦解,但新格局依舊不夠明朗。中國如何在這種不确定性與動蕩中持續崛起已經成為世紀課題。

 

同時,俄烏沖突反映了國際秩序變革中大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價值分歧,其對世界格局與秩序造成的沖擊将通過中長期的溢出效應顯現,但當下涉及核大國的軍事沖突,随時面臨風險升級和擴散的災難,國際與地區事務進入漫長、難以預測的深水區。俄烏沖突又逐漸成為其它地區沖突的誘發因素,一些地方勢力“趁亂”出手,沖突碎片化、激烈化程度都不斷上升。“不穩定”成為21世紀20年代的代名詞,持續向上向好的外部環境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滿鬥争性、漫長性和殘酷性的大變之局、大争之世。


中國一方面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另一方面也要在國際格局重組、國際秩序重建過程中突出中國價值。沉着、冷靜、客觀地追蹤、分析、研判世界局勢成為大國每日必修課。同時,在不穩定的環境中,中國更需要成為世界最大的“穩定器”。懷着對人類文明的責任心與大局觀,中國要成為“全球互聯互通國”,在全球格局與秩序重塑動蕩期中發出“勸和而非拱火、連接而非分裂、開放而非封閉”的強有力聲音。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俄烏沖突追蹤研究課題組


組 長:

王  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執行院長


學術顧問:

賈晉京,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高級研究員


執筆團隊:

劉   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研究員

蔡彤娟,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研究員

李珊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研究員

申宇婧,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副研究員

劉錦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副研究員

魯東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副研究員

馬   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助理研究員

龍   臣,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助理研究員

李鑫鵬,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國際部項目主管

陳修豪,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運營專員


運營團隊:

楊清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副院長

楊雲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院委兼運營部主任

莊雪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科研合作總監

劉亞潔,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辦公室副主任

邵建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辦公室副主任

詹叢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運營部項目主管

劉  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運營部項目副主管

林信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運營專員

苗陽陽,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運營專員

陳天陽,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運營專員

 

微信掃碼 > 右上角點擊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