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風聲OPINION(ID: ifengopinion),系鳳凰網評論部特約原創稿件,作者:劉遠舉,主編:蕭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宗慶後幸運地搭上了時代的列車進入了頭等艙。悼念宗慶後,當然不是因為他能進入頭等艙,而是希望中國這列火車,在更加理性、包容、公平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繼續保持快車道。
2月25日,娃哈哈官方微博發布訃告,娃哈哈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宗慶後,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9歲。這個消息并不突然,早在此前幾天,就陸續傳出宗慶後因肺癌進入ICU的消息。
蓋棺未必定論,但商業成就是清晰的。現在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内領軍型飲料企業,位居中國企業500強、中國制造業500強、中國民企500強前列,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民營企業之一。宗慶後本人,也曾三次問鼎中國首富。
從另一個角度,宗慶後也做到了當下一個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極緻。
在娃哈哈官方微博發布的落款卻是治喪委員會的訃告中,宗慶後擁有一系列榮耀的頭銜:中國共産黨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産黨浙江省第十二、十三、十四屆代表大會代表。最後,才是娃哈哈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01
原始積累:超越時代的敏銳
1945年出生的宗慶後,用現在的話說,他人生一開始就拿到了一手爛牌。因為父親是南京政府職員,這種僞職員的階級成分,讓他無法報考師範學校。此後他辍學,開始自謀生路,在杭州走街串巷賣爆炒米和煮紅薯。
年輕人的就業不好了,那就去廣大天地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1963年,沒有多少知識的宗慶後,18歲時也成了知識青年,開始“上山下鄉”。他先去了農場,挖溝修壩、拉土堆石,又去了茶場,種茶、插秧、養豬、殺豬。
就這樣一晃15年,他度過了,或者說荒廢了,自己的青春和青年時期。如果老套的寫法,在這裡一定會加上:吃苦磨煉人——在這段時期,他積累了自己最寶貴的财富——苦難,甚至宗慶後自己也會這麼說。但無論如何,他和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子女再吃15年這樣的苦,也不會希望中國再出現這樣的彎路。
在1978年,各種新氣象暗流湧動,不時突破水面,一個小小的水泡在水面上破裂開來,形成一圈一圈的漣漪。雲南五萬知青,驚天一跪請願,引發雲南知青大返城事件。遠在西南邊陲的水泡,也影響到一個浙江青年;時代機器中的個人命運的小小齒輪,也開始旋轉。就在這一年,33歲的宗慶後回杭州,頂替母親在校辦工廠做供銷員。
1986年,農村早已施行很久的承包制度,開始進入到城市,進入到工業,開始“推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給經營者以充分的經營自主權”。這十年間,宗慶後一直主要幹的是供銷員,人做自己擅長的事,就會順風順水。順着這股子勁頭,1987年,宗慶後借來14萬元,承包了連年虧損的校辦企業經銷部,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人生。
這一年,宗慶後已經41歲了。但他人生的青春,才剛剛拉開序幕。
其實,那還是一個乍暖還寒的年代。就在這一年,著名的傻子瓜子年廣九被立案審查,雇工8人算不算剝削,還是那時的時代熱議。比起現在B站上的“你工人階級爺爺來了”“民營經濟應該離場”,有過之而無不及。
現在再也沒人回到這樣一個問題:當年的宗慶後,到底是以中國第一代企業家對政策的敏感性和精确預測,還是以中國底層老百姓的無知而無畏,讓他敢于逆勢而上,在嚴峻的民營經濟形勢中,開始自己的創業。不過,這并不重要了,時代就是這樣,用無數人的人生作為自己的鋪路石。不同的是,有些石頭,最後會發出寶石的光芒,在道路上熠熠生輝,為時代照亮前路。
初富的中國人,在雞鴨魚肉之外,開始追求健康,各種口服液層出不窮。宗慶後最初代理了一款“中國花粉口服液”,後來又為其做代工。發現這個市場利潤豐厚後,1988年在浙江大學醫學營養系主任朱壽民教授的幫助下,宗慶後開發出自己的第一個産品——娃哈哈兒童營養液,創立了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其實,現在來看,成分無非是補鋅、補鐵,加點中藥,要說有實質性效果,其實未必有多少。
宗慶後是懂消費者焦慮的。就在産品即将面世之際,宗慶後卻又委托科研機構對3006名小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發現,有1336名小學生患有程度不同的營養不良症:缺鋅、缺鈣、缺鐵等營養元素的,竟占到了44.4%。在當時,這是奇怪的,是在花冤枉錢。但在現在看來,其實是基本操作了——用權威機構自帶傳播的數據,直擊焦慮,為産品造勢。
對于那時來說,卻針對了時代痛點。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希望自己孩子吃得越多越好。而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又形成了一代“小皇帝”。娃哈哈口服液,滿足了讓小皇帝吃飯的心理焦慮。“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的直白廣告語,直擊家長心智。娃哈哈營養液迅速打開了市場。3年銷售過億,公司完成了初步的原始積累。
這種超越時代的敏銳,一直伴随娃哈哈的整個發展過程。
02
合資與改制:恩怨背後的中西之争
1994年,娃哈哈積極響應國務院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開發,以“移民任務與移民經費總承包”的思路,兼并了涪陵地區受淹的3家特困企業,建立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在響應号召的過程中,娃哈哈完成了擴張。
在急速的發展中,娃哈哈集團開始遇到資金、技術的兩重障礙。90年代末期,全球化浪潮初現,各國優勢商業要素開始在全球範圍内配置。這個時候,娃哈哈遇到了急于在中國發展的達能。達能集團,來頭不小:1989年時,已經是成為世界第六大、歐洲第三大食品集團,旗下擁有依雲、多美滋等多個國際一線品牌。
達能看重娃哈哈的渠道,娃哈哈需要達能的資金和技術,雙方一拍即合。1996年,達能聯合香港百富勤共同出資4500萬美元,與娃哈哈成立了5家合資公司。
意外,商業社會的毫不意外。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香港百富勤将新加坡金加投資公司30%的股份賣給達能集團。此時,“達娃”合資公司的股權結構變更為達能集團持股51%、娃哈哈集團持股39%、美食城持股10%。合作的天平,已經開始失衡。
雖然禍端已經埋下,但任何婚姻一開始都是喜樂的。“達娃”合資公司先後從美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引進了大量的國際先進生産技術,完成了對生産線的升級改造,借勢提升了品牌實力,娃哈哈集團再次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1998年5月,娃哈哈推出碳酸飲料“非常可樂”,意在挑戰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憑借的是渠道的優勢。2003年5月“非典”疫情結束後,宗慶後搶在競争對手之前,将大批飲料送到零售終端,使銷售實現了16%的年增長,公司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
對宗慶後而言,一邊是合資,另一邊是改制;合資關乎發展,而改制關系到身家性命。在2000年的改制中,宗及員工從政府手中買回了娃哈哈集團55%的股份,娃哈哈實現“全員持股”。其中,宗慶後占股30%,高級管理層5%,員工20%。近46%的股份,由杭州市上城區國有資産管理有限公司擁有。相對清晰的股權淵源,能讓宗慶後在後來能夠坐看風雲。
2006年4月,達能與娃哈哈矛盾公開化。“達娃之争”,被稱為改革開放30年來影響最大的國際商戰,訴訟長達三年、遍及全球,還涉及到宗慶後家人。
在中國領導人和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幹預下,以更高層面看待此事,達能和娃哈哈發布聯合公告,雙方同意結和解。最終,2009年9月30日,達能與娃哈哈“友好分手”,終止合資關系,達能将其在各家合資公司中51%的股權出售給娃哈哈,作價3億歐元,大大低于達能最早提出的12億歐元。
關于這場争執的解釋,至今仍然有衆說紛纭。有人說是娃哈哈缺乏契約意識,也有人說達能搞雙重标準。這很正常,合同條約、具體情況,各有理解,利益争執中自然是各執一詞。
這些原因中,對中國社會的不同看法,以及因之而産生的戰略分歧,當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娃哈哈集團希望通過參與西部大開發、對口支援革命老區、國家貧困區等項目建設,完善企業在全國的戰略布局,在提升産能的同時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但達能集團予以拒絕,認為這些地區消費潛力低,預期投資回報差。
1999年,宗慶後繼續西進北上,決定由職工集資持股成立的公司出面,建立一批與達能沒有關系的公司。到2006年,總資産達56億元,當年利潤10.4億元。這也成為達能指控宗慶後損害合資公司利益的證據。
宗慶後與外國企業家的戰略差異,背後是對中國社會的深刻認識與娴熟适應。他曾回顧說:“合資之後,達能曾向娃哈哈派駐了一個搞市場策劃的、一個搞技術的,都被我趕走了。因為我覺得他們完全不懂中國市場。”這意味着,某種程度上,和平分手,已經是達能能得到的最好的,或許也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1996年2月29日,杭州娃哈哈公司與達能簽署《商标轉讓協議》,将“娃哈哈”商标轉讓給達娃合資公司,但當時國家商标局對此未予核準。此後,達娃公司以《商标使用許可合同》為憑使用娃哈哈商标。國家商标局阻攔在此後的紛争中,救下了娃哈哈。多年之後,當另一位杭州人也因為監管被诟病沒有契約意識時,他或許會想到當年的這一幕。
回顧宗慶後的一生,大緻上會認為他是一個制造業企業家,這種認知大緻上是對的。也正因為是制造業、實體經濟企業家,宗慶後在反資本的民間大潮中,能夠免于資本家的指控。
03
哀悼之外:希望時代列車繼續保持快車道
不過,僅僅從制造來認識宗慶後是不全面的。
由于長期曆史傳統和計劃經濟經曆,中國人對工業、經濟發展的理解,停留在“造出東西”。造出東西,才是經濟發展,才是實體經濟。但宗慶後的娃哈哈純淨水,可以告訴人們,市場經濟并非簡單地“造出東西”。
某種程度上,娃哈哈純淨水的故事,才是宗慶後真正的底色。
現在很多科研實驗,都用娃哈哈當做純水來源,并在論文中标出來,所以現在的論文數據庫中,能搜索到大量的娃哈哈。并不是所有的純水,都能達到這種程度。把一個産品做到如此程度,需要作為企業家的宗慶後,依靠市場,去調動資源,在每個環節,從灌裝線、到瓶子、瓶蓋,從物流到營銷,都做到極緻,精益求精。這背後是企業家的殚精竭慮,是多年的堅守和努力。
這當中,制造本身縱然是基礎,但營銷、市場不可或缺,甚至更為重要。宗慶後靠的是自己獨創的“宗氏聯銷體模式”,即代理商交納一定金額的保證金,承諾一定數量的年度銷量。作為回報,廠商把該區域的商品代理權交給該經銷商,并且支付超出銀行“數倍”的保證金利息,将娃哈哈的自身利益與經銷商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通過這種像毛細血管一樣深入全國各地的銷售網絡,娃哈哈的産品深入中國大街小巷,公司新品一周内鋪遍全國。
正是在強大的制造的基礎上,再加上這個網絡,宗慶後才能讓一瓶娃哈哈純淨水,質量高而穩定,卻又價格低廉。資深媒體人秦朔曾評價:“在打造市場方面,宗慶後代表了中國本土企業家的最高成就,他運作快消品的眼光、推廣和營銷能力更是經典。”
2005年,娃哈哈推出“營養快線”。僅僅一年時間,營養快線就實現了400%以上的增長,銷售收入26個億。顯然,這個業績,離不開這個銷售網絡。
從這個意義上講,宗慶後一輩子所做的,并不是計劃經濟意義下的制造業,而是市場經濟意義下的制造業。
2023年12月,已經停辦了三年的娃哈哈全國銷售工作會議再次舉辦。上萬名經銷商,湧進杭州的運河公園體育館。這場大會上,宗馥莉發表講話、部署戰略,已經接替了父親往日的角色。後繼有人,宗老先生也可沒有牽挂。
但,沒有近慮就或有遠憂。宗慶後最被诟病的,是他的“專制”“獨裁”。對此,他并不否認。他曾坦然表示:娃哈哈的企業文化是“家文化”,忠誠和團結是基本的道德要求。這當然會對企業造成一定的損害。
曾經成功的非常可樂,終究是沒落了。2002年5月,娃哈哈曾投資數億元打造童裝品牌,後來宗慶後也承認決策失誤。
在2014年一場峰會上,宗慶後公開批評電子商務對實體經濟産生了負面影響,曾引起非議。但2017年,與阿裡巴巴牽手共同推出了共享服務信用亭,在2018年12月上線“哈寶遊樂園”試水社交電商,2019年後進一步在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進行産品推廣。2020年3月24日,杭州娃哈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4月2日,娃哈哈宏振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這些努力,都悄無聲息。
更重要的是,在00後整頓職場的今天,在市場瞬息萬變的今天,“家文化”能否适應今後的時代,這需要後繼者去回答。
宗慶後的一生,有着濃郁的時代色彩,也是那一代人的縮影,當然,更濃烈,更耀眼。他是一個超越時代的人,同時,又是一個善于适應時代的人。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諸多成功企業家的共同特質。宗慶後生于苦難之中,又幸運地搭上了時代的列車,通過自身努力進入了頭等艙。
我們悼念宗慶後,當然不是因為他能進入頭等艙,而是希望中國這列火車,在更加理性、包容、公平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繼續保持快車道。
本文系鳳凰網評論部特約原創稿件,僅代表作者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