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變,空間随着時間也在變,不變的唯有真知灼見。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首頁
财經
參考
ESG
公告
市場
研究
IPO
公司
周報
動态
推薦
首頁 > 觀察

中國企業的出海大時代

來源:真灼财經 時間:2024-04-25 11:21:00

字号

文章來源:霞光社

文章作者:劉景豐 

 

001.png 

1984年8月,當一艘裝載3萬套汽車萬向節的貨輪從杭州蕭山發出,跨過重洋抵達美國時,大洋彼岸美聯社敏銳地發出一組電訊:


“一家農民辦的工廠,成了中國第一家在美國汽車零部件市場中獲得成功的企業。”

 

這家農民辦的工廠,彼時還是一家鄉鎮企業——杭州市蕭山鎮萬向節廠(萬向集團前身)。

 

38年後,這家鄉鎮企業的創始人将代表中國汽車行業,赢得全球汽車行業最高榮譽獎——美國汽車名人堂。

 

萬向節廠在海外市場探索的第一步,也是建國後中國民營企業出海跨出的最早一步。

 

此後的幾十年裡,萬向集團先後成立美國公司,通過從供應商、投資者到合作夥伴的角色演變,逐漸融入當地;并敲開美國通用公司的大門,進入了美國主流市場;2000年,萬向又開創了鄉鎮企業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今天,萬向已是中國民營企業全球化的代表之一。

 

如果從萬向的第一步算起,中國民營企業“出海”至今已有近40年。40年裡,中國民營企業在海外實現了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在制造業領域,有萬向、福耀、三一等一批國際化企業;在科技領域,有華為、騰訊等具有全球布局的科技公司;在電商領域,阿裡、拼多多以及TikTok等正将在中國成功驗證的電商模式布局到全球,甚至中國電商平台已成為今年海外“黑五”購物節最大的看點;在泛娛樂領域,中國的遊戲公司、娛樂公司也早已在全球市場遍地開花……

 

以财富中國500強企業為例,超過90%的企業擁有不同形式的國際化業務,其中近一半企業仍然将擴大海外國際化業務作為企業未來重要戰略之一,但擴大國際化業務的方式已不僅僅集中于海外投資并購,而是兼顧海外本土化運營,如海外營銷能力建設、海外供應鍊與海外技術等。

 

這正折射了當下全球化時代的驚濤巨變——當全球供應鍊開始重構,各國開始重視自己的制造能力時,中國擁有的最全制造業門類、強大供應鍊成為一種稀缺能力,疊加中國快速崛起的數字化,中國企業正将制造業升級的能力擴展到全球,并成為全球化的新力量。

 

01

全球時代,中國機遇

 

2022年7月的一個夏夜,美國底特律市底特律河旁邊的會展中心門口熱鬧無比,一輛輛豪車在此停駐,身着禮服的貴賓陸續從車上下來,魚貫走入會場。

 

裡面舉行的,是2022年美國汽車名人堂頒獎典禮。正是這場典禮上,中國萬向集團創始人魯冠球入選本屆名人堂,與其一同入選的還有蘭博基尼創始人費魯吉歐·蘭博基尼,以及豐田生産方式TPS創始人大野耐一。

 

這是這個全球汽車行業最高榮譽獎項誕生的83年來,第一次頒給中國人。而萬向也是第一家以清潔能源汽車入選的公司。

 

002.png

 

魯偉鼎出席頒獎活動,代表萬向董事局主席魯冠球上台接受汽車名人堂獎杯

 

享譽世界的汽車名人堂作為汽車行業的符号,首次把獎頒給中國汽車企業,這也意味着,中國汽車工業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實際上,此次萬向獲取殊榮,也是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争霸海外的一個縮影。

 

今7月3日,中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廣州廣汽埃安生産線下線。從第1輛到第1000萬輛,中國用了27年;而從第1000萬輛到突破2000萬輛,中國僅用了17個月。同樣在這個月,中國半年度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一。

 

為中國躍升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就包含這些新能源汽車。今年8月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234萬輛,同比增長76.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79.5萬輛,同比增長112.7%,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勢頭空前強勁。

 

在出海大勢之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也獲得了全世界認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産銷量、保有量均占世界50%以上。在歐洲,每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一輛來自中國;在中東、在東南亞,開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以汽車為代表的中國工業,是過去幾年中企出海的排頭兵。除了萬向、比亞迪、吉利等外,還有三一重工、柳工、海爾、海信、格力等等。今天,他們已經不僅僅是國内的龍頭企業,更是所在領域的世界龍頭企業,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第一批領航者。

 

在他們的帶動下,一批批中國中小企業、“單項冠軍”在近幾年也加入這場出海大潮。

 

比如,從輥筒起家、成為該賽道“單項冠軍”的德馬科技,在全球已有十幾個銷售服務機構、四個海外組裝工廠,它的目标是變成一個細分領域的小型跨國企業;位于中國“五金之都”永康市的哈爾斯從杯壺代工做起,如今已成為中國杯壺業龍頭企業,并在海外收購瑞士百年品牌SIGG、在北美推出SANTECO品牌,累計在全球80餘個國家和地區售出4.5億隻杯壺;而浙江慈溪的一家小家電企業月立集團,單靠吹風機就做成全球最大電吹風生産制造商之一,産品遠銷美洲、歐洲、中東、南非、東南亞等地區,其中銷往美國市場的産品占比一度達到公司出口總量的40%。

 

出海,已不是中國大企業的專利,而是優秀企業的必備特質。

 

這個特質,甚至已經蔓延到近幾年中國崛起的科技獨角獸身上。

 

比如SHEIN,借中國供應鍊優勢和數字化能力,已成為估值900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TikTok至今成立不過6年,卻已在社交領域撼動Meta,屢屢登上全球應用程序下載榜冠軍,成為海外用戶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台;而去年9月才推出的海外版“拼多多”平台——Temu,憑借強大的折扣能力量,成為今年“黑五”最大的黑馬。

 

一時間,從美國的紐約、舊金山,到日本的鄉下居民區,再到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上網購物成為最流行的消費方式。這一切,都離不開中國電商以及線上支付等模式的全球化。

 

甚至在飲食上,中國的茶飲、火鍋、老字号也正在席卷全球。比如,截至今年10月蜜雪冰城在海外已經有4000家門店,而去年年中其海外門店數量才1000餘家,一年多增長近3000家;今年8月,喜茶走出亞洲開出倫敦首店,倫敦店開業當天,據說有消費者排隊等待了6、7個小時才買上一杯來自中國風味的茶飲;而霸王茶姬在東南亞被消費者追捧的程度也不亞于喜茶,其70%的門店開在星巴克、麥當勞等大牌隔壁,月均營業額達到30萬人民币,其聯合創始人尚向民此前曾表示,2023年的“小目标”是加速出海開店計劃。

 

在吃上,除了海底撈風靡海外,小肥羊、劉一手、蜀大俠、小龍坎、香天下、呷哺呷哺及旗下高端品牌“湊湊”等在國内頗具影響力的火鍋品牌,都已布局海外,并且受到了海外食客的喜愛。火鍋已成為中國美食出海的先行者。

 

從制造業巨頭,到隐形冠軍,再到互聯網獨角獸,乃至日常消費品牌,中國企業出海的主體在一步步向越來越小的企業延伸,他們也成為中國企業出海新力量。

 

如果說過去的兩個世紀,是西方企業全球化的時代,那麼今天中國企業也開始加速走上全球化的舞台。時代已經在獎勵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

 

02

中國企業的“結構性優勢”


中國企業全球化的背後,是什麼在推動?


這是一個答案極其多樣的問題。


有人說這是因為國内市場太卷,中國企業需要到海外開拓市場;還有的說法是,中國企業在基于一些出海的方法論,到海外尋找新機會。


雖然說這些答案也沒有錯,但如果抽離最本質的内核,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核心力量,或許是中國企業當下積累的結構性優勢,其包括供應鍊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技術産品優勢等。


先說供應鍊優勢。有一個生動的例子,一位國際貿易從業者曾如此告訴霞光社:“我們有一個觀察,在國際貿易平台上的新能源産品,但凡是來自中國的,都比其他地方的産品有絕對優勢——同等質量的,中國的産品價格便宜;同等價格的,中國的産品功能更豐富,質量更好。”


其實不僅是新能源産品,幾乎所有能在中國制造的産品,大到汽車,往下到家電、生活用品,再到餐飲消費品,都遵循着這樣一條定律。


這是因為,中國有着一套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門類和最完善的供應鍊能力。


003.jpg


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工業門類越完整,也就意味着供應鍊的韌性更強——一旦供應鍊遭到破壞,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内自主修複和恢複。


過去,中國承接了全球的産業鍊轉移,使得其在亞洲區域供應鍊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僅從亞洲主要經濟體對中國貿易依賴看,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20年,東盟、日本和韓國從中國進口占其從全球進口的比重比2012年分别提高11.1、4.5和7.7個百分點。中國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亞洲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疫情之後,當全球供應鍊遭受重創,面臨重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供應鍊的優勢在進一步突出。一份統計數據顯示, 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010年的18.2%提高到近30%,相當于美(16%)、德(7.4%)、日(5.2%)三國之和,在全球占有絕對優勢,印度、越南等其他國家在短期内無法超越。而疊加數字化、智能化對制造業帶來的轉型升級,這種競争優勢還在繼續鞏固。


這帶來的一個現象就是,世界各國對中國供應鍊高度依賴。比如,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全球186個國家和地區中,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中國的有33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是中國的為65個。


強大的制造業基礎,龐大的勞動力數量,再加上巨大的市場需求,自然讓中國産品做到極緻性價比。


其次,是組織管理能力。


許多出海企業都有這樣一個感受:在海外,許多當地的員工對待上班比較“自由”,有固定上下班時間,且周六周日會嚴格休息。這對于一些服務性行業而言,是很難接受的。


以快遞為例,過去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快遞隻在工作日的上班時間配送,一個普通的快件在下單後最快也要一周才能送達消費者手中,有時候甚至要兩周。但當中國快遞企業帶着在國内被驗證過的快遞模式來到東南亞、中東時,不僅大幅優化了當地的快遞配送流程,更提升了快遞的配送效率,一件商品在下單後三五天就能送達消費者手中。配送的快件快了,也多了,不僅消費者體驗更好,快遞員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004.jpg


快遞隻是衆多被“改造”的領域之一。實際上,中國快遞被改造的背後,是整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推動的。


互聯網最重要的管理變化,就是組織扁平化,系統更靈敏。以TikTok為例,其海外團隊主要由東道國本土員工組成,海外公司有足夠的決策自主權。甚至TikTok内部員工也說不上公司的全球總部在哪裡,“紮根本土+分散中心化管理”讓其市場嗅覺更為敏銳。


這種組織管理方式,也促進了技術的創新和産品的優化。


第三是技術産品能力優勢。


過去十年,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黃金十年,這也造就了中國近8000萬的工程師群體,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擁有工程師數量最多的國家,比美國還要多。


龐大的工程師群體,為互聯網技術發展、科技産品疊代提供了雄厚的基礎。今天,中國在電商、遊戲、泛娛樂、乃至AI能力等領域,都已經跻身全球前列。中國的App,也跻身全球網民最受歡迎App之列,比如TikTok從2021年起便超越Facebook成為全球下載量第一的軟件,并超越谷歌成為全球訪問量最多的互聯網網站, 上線5年(僅僅用了Facebook一半的時間)在全球月活已經超10億人。


供應鍊優勢、技術産品優勢和組織管理優勢,分别推動了産品品牌出海、APP應用出海和服務能力出海。三種出海方向相互促進,成為當下新的出海生态。


03.

出海背後,軟實力越來越重要

 

總結下來,當下的中國企業出海呈現三個特别大的變化:


第一,從大型企業到小企業。過去,出海的大多是國央企、行業龍頭等大型企業;現在,很多中小型企業開始到海外經營;

 

第二,從産品出海到品牌出海。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出口貿易國,商品、原材料、半成品的出海占比較高。到現在,随着産品質量和服務的提升,企業從貼牌變為品牌出海;

 

第三,從企業家出海到組織出海。過去是企業家在海外進行投資,現在企業更願意本土化,把工廠和辦公地點建到海外,雇傭當地員工,融入當地文化。

 

但是如果我們把視線放長遠,當中國企業生而全球化了,他應該是什麼樣的底色?

 

這種底色,不會是單一的供應鍊能力,技術産品能力,管理能力,而是在這些能力更底層的一種特色——文化軟實力。

 

此前,霞光社曾在江浙一帶走訪出海企業時發現,這裡許多民營企業都帶有很強的文化沉澱。

 

在“羽絨原料之都”杭州蕭山,有一家專門制作羽絨産品的企業——浙江三星羽絨制品有限公司。過去這家企業主要為一些海内外大牌羽絨産品提供原料,此後随着外貿式微,三星羽絨逐漸通過跨境電商走上出海之路。2022年5月,三星羽絨在亞馬遜上線了一款REST涼被,直接讓這個品牌“出圈”,成為亞馬遜平台上羽絨被品類的明星産品。

 

當身處其公司内就會發現,其出海成功背後有着極深的積累——在三星羽絨公司的展示廳裡,有一座占地兩層的羽絨博物館。這裡不僅展示了中國和世界的羽絨發展史,以及一些特有的羽絨原料,比如冰島雁鴨絨,這種絨子含量近99%的羽絨原料極為稀缺,三星羽絨從冰島進口後加工,供貨給國産羽絨服品牌,以生産更為高端的羽絨服産品;還展出了科技結合下的各種羽絨原料,比如,帶有微膠囊的芳香羽絨原料,帶有發熱纖維的發熱羽絨,以及采用納米材料的拒水羽絨……

 

005.jpg 

三星羽絨展出的各種羽絨原料

 

在這裡讓人看到,一片輕微的羽絨背後,蘊藏的巨大文化,以及中國企業在其中的不斷創新和突破精神。而随着REST涼被在海外暢銷,中國的羽絨文化也漸漸流通到海外市場。

三星羽絨展現的是羽絨文化,而哈爾斯則是杯壺文化的代表。

 

在離蕭山200公裡的永康市,是中國的五金之都。這裡有一家企業,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杯壺企業之一——浙江哈爾斯真空器皿公司。其産品至今累計銷量已達5億隻,不僅如此,2022年8月,哈爾斯旗下品牌SANTECO“钛一生水”智能钛杯,還搭載火箭與“東海一号”衛星成功發射到太空,這驗證了“钛一生水”智能钛杯的各項參數均符合航天标準。

 

006.jpg 

哈爾斯杯壺展出的海外品牌杯壺

 

在這些看得見的成績和榮耀背後,這家企業也逐漸積澱出一套杯壺文化。在哈爾斯公司辦公樓一層大廳,便是哈爾斯的杯壺博物館,從中國古代的杯壺曆史,到世界杯壺曆史,再到近代中國的杯壺行業發展,乃至不同科技材料打造的特殊杯壺,一間偌大的展廳裡把人們對杯壺用具的探索展現的淋漓盡緻——什麼樣的場景,用哪種杯壺;什麼樣的需求,用哪種功能的杯壺;什麼樣的人群,适合什麼樣的杯壺,在這裡都能找到答案。

當身處這些博物館内,你會發現:一家企業背後,最精髓的就是它所代表和創造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其實正是中國企業對外展示的内核——堅韌、創造、質樸等等。

 

“當我們把企業、産品出海到世界,也意味着我們把中國的東方文化帶到全世界,我們也在改變他們的認知和生活。”一位出海創業者如此感慨。

 

回頭看,過往四十年間,中國企業走完了西方兩百年的發展曆程,從引進來學習消化,到自己摸索創造,技術、産品、觀念在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疊代升級後,如今到了需要在反向走出去的時候了。這既是當下企業的時代任務,也預示着企業正進入新的生長高度。

 

04.

華夏文明要站起來,必須從海上競争來赢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曾講過一句話:


“華夏文明要站起來,必須從海上的競争來赢。”


世界銀行有一個統計數據:盡管全球經濟在過去十年間一直保持正增長,但各國的步伐并不一緻——當今世界約有60%的經濟産出來自距海岸線不超過100千米的沿海地區,一些國家尤其是内陸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被邊緣化,甚至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同時它們會反過來制約經濟全球化進程。


過去幾千年前,大陸文明主導着人類文明進程;但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海洋文明開啟,曆史進入新周期。


汪品先院士曾撰文探讨海洋文明的内核。他認為,現代科學是海洋文明的産物。現代科學凝聚了多種文明的智慧,中國、印度、阿拉伯文明都有貢獻,但主幹卻是古希臘的海洋文明。大陸的農耕文明要求繼承、穩定,而海洋文明則主張闖蕩、冒險,因此前者趨向于保守,後者傾向于變更,而這正是科學創新的前提。這一點對于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有特殊意義。


這意味着,當代的海洋之争其實是科技之争,而“我們的海洋科技起步過晚、欠賬太多,‘強國’之路相當艱辛”。


放眼當下,科技正進入大爆發時期,全球市場迎來新的變局。在這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形成了内需+外需“雙輪驅動”的基本特征。這也是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随着全球多個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加深,一種“逆全球化”的聲音隐隐響起。有學者認為,當下的全球秩序一方面可能會進入一個較長的崩解與重組期,難免會産生某種程度的混亂與失序;但另一方面,可能會迎來一個無論在經濟、文化、宗教、族群等方面,皆更能符合對等、互惠、多元、尊重以及公正、發展等原則的新世界,也就是更能構建一個體現“休戚與共”“和而不同”理念的全球新秩序。


全球經濟進入周期性下行、世界消費需求進入疲軟期是不争的事實。但對于生産性企業而言,出海是打破周期性的關鍵之一。市場空間的差異、盈利能力的不同,使出海在過去成為無數制造類企業打破周期、再次成長之路。


007.jpg


中國作為制造大國,憑借龐大的全球市場,可以通過規模優勢把工業品的成本迅速“攤薄”,實現工業所需的各種複雜配套生産,将各種工業品造得極具成本競争力,并大大增強中國制造的全球競争力。


同時,伴随着近年來中國在AI等硬科技上的積累,可以推動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速進入智能時代。


基于以上的變化趨勢,每個中國企業都需要持續優化全球發展路線圖,并在未來的海外經營中,将“本地化”作為融入海外市場的基礎準則。


甚至,出海企業要像研究中國的“五年發展計劃”一樣,認識和研究海外國家的發展脈絡。比如,印度尼西亞的“國家振興計劃”,東盟的《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土耳其的“中間走廊”倡議,沙特阿拉伯的“願景2030”計劃、埃及的“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計劃;乃至英國的“英格蘭北方經濟中心”,波蘭的“琥珀之路”等。


在這些政策之下,過去嚴重傾向于發達經濟體的需求地圖,如今正被新興市場重新繪制。據麥肯錫估計,到2025年,新興市場将消耗全球近三分之二的制成品,其中包括汽車、建築産品和機械等産品。預計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将占全球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這些國家将繼續深入參與全球商品、服務、金融、人員和數據的流動過程。


今天,許多中國企業已經從這些新興市場的巨大需求中抓住商機,飛速成長。比如在手機市場,成立于2013年的深圳傳音控股,成立之初就抓住了非洲、中東、拉美等市場對低價智能手機的需求,推出了大量價格實惠的智能手機型号,批發價格低于100美元。僅用十年,它已成為“非洲機王”,出貨量超越vivo和榮耀,跻身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


再比如,今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的極兔,2015年從印尼起家,把國内驗證過的快遞模式在東南亞、中東、拉美等市場鋪開,在極大提升當地快遞配送效率和快遞體驗的同時,也化身一匹黑馬,僅用8年便達到了國内民營快遞巨頭們近30年才積累起的規模。


過去,人們眼中的企業全球化是一場緩慢的成長,是一場持久的積累,一個企業想要從本土延伸到海外,需要十餘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來布局;但今天,出海,使得中國企業全球化的速度大大提升,甚至像傳音、極兔等企業,在成立之初就定焦全球化,主攻海外市場。


對中國企業而言,這種全球化的大提速,其實也是一種“時不我待”的成長要求。


當下,中國自身經濟體正進入關鍵發展時期。2022年中國人均GDP為85698元(1.27萬美元),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3.5萬美元,是現在的兩倍還多,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到2049年,按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預判,中國的人均GDP将達到45000美元,成為現代化強國。屆時,全球化将成為中國企業的常态,是企業競争力的“标配”。


這意味着,有遠見的中國企業,需要從現在開始進行全球化的戰略性布局,因為這已成為一場關乎企業長久發展和國家競争力崛起的長久大計。

 


微信掃碼 > 右上角點擊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