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web3演講: 李偉,趣鍊科技創始人兼 CEO
碳有很多種場景,有很多數據。核心來說碳其實就是數據,而這些數據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以前我們要把這些數據做成資産化的東西,但實事求是講,數據是非常難以資産化的,因為以前我們講的實物,是很容易自持化的,因為複制成本極高,或者股票,更是不可複制,買了 A 公司的股票,賣給另外一個人那我就沒有了。
但數據,我有某一份數據,賣給某個人,按傳統的資産的買賣方式,比如拷給他,怎麼保證我沒有這份數據了?數據有很多特性,複制成本極低,而且數據沒有真假,從版權保護角度的來講有正版有盜版,但其實數據你拷一份沒有說你是真的或我是假的,沒有真假,那怎麼變成資産?
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但的确,以數據為依托,以碳作為一個切入點,我們必須把它變成資産。區塊鍊就是最核心的一個給數據确權,這個數據是誰的,發生交易了,确權流程怎樣的,甚至不僅區塊鍊的,要做隐私計算,甚至碳領域不僅要碳信用,還有方法論,怎麼評估你用碳數據,把原始數據收集過來是不現實的,那怎樣實現可信、可追溯、大家都認可的一個碳資産的形成?
這就需要大家共識的一個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就是要通過隐私計算 + 區塊鍊的方式,才能變成大家共識的一個碳資産。這是以數據為依托的碳資産的形成。當然碳資産的形成、認證,包括碳交易、碳相關金融也好,從我角度講,其實都是數據。
第一,就是 carbon credit,也就是數據為依托的,怎麼形成 credit?要可信,或者希望大家形成共識,而不是說某個機構說這是數據。近期,Web3.0 festival 大家可能比較關注比特币,但大家有沒有關注碳彙的資産的價格?
前段時間中國有個拍賣是 106 元 / 噸,歐洲 100 歐 / 噸。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巨大的資産機會,一樣的數據的價格,一樣碳的價格,在中國是 100 人民币,而歐洲是 100 歐,中間巨大的價格差,是同一段時間的,現在比特币 3 萬,我不能确定下一步到多少錢,但同一時間,現在碳彙的價格就有彙率的差别。
但 carbon credit (信用)怎麼實現中國的碳彙能得到歐洲的認可,或怎麼得到全世界範圍的認可?第二,carbon market 怎麼形成一個全球的金融市場?同時,與 carbon 相關的金融怎麼形成一個全球的金融的産品?這都是我們需要區塊鍊來形成共識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價格差?為什麼我們各個地方碳金融市場完全不一樣?那就需要區塊鍊形成共識。
同時,區塊鍊可以起到什麼作用?我們可以分成三個layer。
第一,carbon credit 的數據,基礎的數據。
第二,碳本身相關的交易也是非常适合區塊鍊交易模式的,需要賬戶,需要通過 Web3.0 的模式把 carbon credit 挂到 Web3.0 上形成資産。
再一個,要形成金融産品。這是 data 層,到了第二層,需要一些機制,碳資産的形成不是說隻是檢測一下到底排了多少碳,不是這麼簡單的,需要很多的方法論,
比如買了多少煤、用了多少電,而且電是綠電,還是火電還是水電,這些都是很複雜的,所以不是簡單的一個映射,而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去衡量你到底有多少碳排放。
所以我們需要整個機制去形成碳,同時以這個機制形成 token,包括中間套到區塊鍊最核心的理念,smart contract,也就是說碳的方法論,其實就是一個智能合約,而智能合約可以形成以碳資産為底層資産的一個 token,那以這個 token 為核心資産,形成碳交易,碳市場,碳金融。所以以數據、智能合約和交易為依托,形成了三層的整個碳的以區塊鍊為依托的大的生态系統。
這是碳和區塊鍊的關系,那怎麼讓碳交易或碳資産更透明?
第一,需要一些碳的數據管理系統,碳的數據。
第二,交易系統。
第三,需要第三方的認證,比如股票,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因為是非常标準化的,是一緻的一個金融産品,但碳不一樣,中國和歐洲不一樣,行業不一樣,碳排放 40% 來自能源行業,各種電廠、制造業、化工,八大高耗能産業都需要碳的衡量,而方法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們需要 third party的 certification,同時需要制度,因為已經變成了一個資産,而且在上海有碳交易所,武漢有碳登記中心,整個是複雜多元參與的一個交易系統,剛好需要區塊鍊作為一個底層的 instruct 來完成大的生态系統的循環。
其次,多邊市場,有兩個 market,碳天生是很難進行中心化交易的,因為碳的核心是數據,而數據是不可能中心化的。我們不可能有任何一個地方說囊括了全球所有數據,哪怕全國數據,都不可能,而且數據生成源頭是多元化的,可能會有 N 個 market,market 之間怎麼進行交易?
必然是推動區塊鍊的模式,也就是在 market A 可能生成了能源行業的碳數據,B 可能是通過個人談舉辦亞運會,現在所有大型的會展都需要購買碳指标,現在省政府出了文件,個人自願減排碳行為可以抵消大型展會排放,那這樣一個展會才是碳中和的、綠色的。
那我們就需要多元的碳的來源來完成這些釋放碳行為的中和,就會形成一個非常複雜的多邊市場。這就需要通過區塊鍊的模式完成更多元化的市場的一個調配。
另外,就是碳金融,我們有 VCS,CCER 等,是很多元化的以碳為依托的,碳剛才講是數據,但其實我們跟很多企業合作,去年中國的 5% 企業沒有完成碳指标的任務,受到了罰款,所以很多企業在瘋狂買碳彙,尤其中國和歐洲碳有彙率差,達到 10 倍都在買。
中間就有很多把碳市場作為金融産品進行交易的,有碳的信托機構、管理機構、交易機構,那就要基于區塊鍊形成一個完整的更複雜的更面向去中心化的市場。包括更靈活的創新的碳金融,因為碳的更複雜,我們會有很多創新的金融産品。
我講幾個案例,前面講的都是概念。浙江省全省 23189 個碳排放企業全部納入了省碳資産管理系統,省裡有每個高耗能企業的碳排放、碳彙的集中管理,包括碳交易,省裡可以進行撮合。
這是一個省的平台,是工業區聚集的一個地方,省裡的顆粒度比較粗,而每個企業有很複雜的需求,比如節能減排,排污權,還有工業互聯的一些需求,整個區做了上虞區的節能減排的系統,排污權某種意義上也是排碳權的一個交易,對每個企業都有指标,以前是以每個企業為維度,超額完成了沒有獎勵,但如果超标了,會有處罰。
這樣我們通過區塊鍊,可以看到是沒有交易所的,完全是去中心化的模式,我們把企業連在一起,如果有多餘的排污指标,可以交易給超标的企業,實現整個園區的排污的達标,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負擔。
第二,整個供應鍊上下遊,有的企業原材料可能是濃硫酸,有的廢品是濃硫酸,整合在一起,也是在接物降碳,廢不用處理了,直接變成循環經濟,産生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而基礎設施全是區塊鍊,因為這是一個區域性的、不可能交給交易所的,同時要進行交易,和碳和以碳為代表的排污權和生産廢品的交易,這是基于區塊鍊達成的,而且效果非常好。
浙江做的碳普惠,非常有意思。浙江「浙裡辦」App 有個碳相關的「浙江碳普惠」,支付寶都可以搜到,你每天節能降碳的行為,比如今天走了多少路,種了一棵樹,都有碳積分,可以在商城裡買東西,這些積分會形成碳彙,比如大型的展會,如果要實現碳中和,必須買碳彙,平台會采購商品,有積分的話就可以購買商品,這樣形成了一個閉環經濟。
每個人一年可以排碳 0.5 噸,按歐洲的價格就是 50 歐的價格,這是非常可觀的,雖然每個人的碳排放量不一樣,但全國有不止13的億人,這個量非常大,可以滿足很多企業碳中和的需求。
這就是通過個人的自願減排形成碳中和和更普惠的碳金融、碳生态。
這是浙江能源集團基于區塊鍊的企業型的應用,因為是大型的能源企業,對碳的需求非常大,尤其到 30、60 要實現碳中和,那就需要碳的管理。
而碳是非常需要區塊鍊做的,這是整個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