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變,空間随着時間也在變,不變的唯有真知灼見。
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
首頁
觀察
參考
ESG
公告
市場
研究
IPO
公司
周報
動态
推薦
首頁 > 财經

中國抗體(03681.HK)創始人做客彭博《中國秀》:詳解“生物科技3.0”發展藍圖

來源:小蔣 時間:2025-09-12 08:20:38

字号
2025年,中國資本市場對生物醫藥領域的風險偏好顯著上升。投資者情緒從過去幾年的謹慎,轉向當下的積極樂觀。其中,恒生醫療保健指數年初至今已大漲逾90%。近日,首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香港本土生物醫藥公司——中國抗體(03681.HK)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梁瑞安博士,受邀做客彭博電視的直播節目《中國秀》。


梁博士在采訪中提出了“中國抗體”的商業願景——“生物科技創新3.0”。與以往的創新浪潮不同,“創新3.0”強調在靶點發現上的突破,即尋找從未被發現或開發過的新靶點。相比之下,“創新2.0”更多是将已知靶點以不同組合方式應用于疾病适應症。梁博士解釋道:“我們之所以要推動‘創新3.0’,是因為希望開發出同類首創、并最終成為同類最佳的産品,從而滿足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并實現差異化的臨床療效。”

在中國抗體的研發版圖中,舒西利單抗(SM03)和SM17不僅是核心産品,也是推動“生物科技創新3.0”戰略落地的關鍵載體。這兩款同類首創藥物在自身免疫及過敏性炎症疾病領域展現出顯著的臨床優勢和商業潛力。


其中,SM17是中國抗體重點布局的一款全球同類首創藥物,今年4月已公布關鍵臨床試驗結果。該藥物靶向IL-25受體,正在開發用于治療特應性皮炎(AD)、哮喘以及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根據機構研究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AD藥物市場規模約為140億美元,凸顯了這一領域的巨大治療需求。在這一背景下,憑借止癢快速且持久、皮膚清除效果顯著以及良好的安全耐受性三重優勢,SM17有望成為既是同類首創、又是同類最佳的創新療法。


與此同時,舒西利單抗(SM03)則是全球首個在臨床上證實對類風濕關節炎具有療效的抗CD22單克隆抗體。其獨特的作用機制——“在不消耗B細胞的前提下調節免疫”——有效規避了傳統B細胞清除療法普遍存在的感染風險,展現出更優越的安全性。


2025年上半年,公司對舒西利單抗(SM03)的商業化路徑進行了戰略性調整,主動撤回了其在類風濕關節炎(RA)适應症上的生物制品許可申請(BLA)。這一決定是在對臨床前數據、監管反饋(包括與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CDE的溝通)以及成本效益進行全面評估後作出的。公司将因此把資源重新聚焦于推進舒西利單抗(SM03)在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和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開發。


與已較為成熟的RA市場不同,SLE和阿爾茨海默病均存在顯著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也為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SLE方面,臨床前研究顯示,舒西利單抗(SM03)具有顯著的腎髒保護作用:可降低蛋白尿、減輕腎髒組織學損傷,并降低自身抗體水平。這些積極結果為舒西利單抗(SM03)的持續臨床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最新研究表明,舒西利單抗(SM03)或可通過調節小膠質細胞活性,促進Aβ清除并減少神經炎症,而這些正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緻病機制。公司目前正規劃啟動舒西利單抗(SM03)在SLE治療中的Ⅱ期臨床研究,并已着手準備阿爾茨海默病适應症的臨床試驗申請,目标是在不久的将來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中國抗體的研發管線持續取得重大突破,并輔以聚焦“輕資産 + 全球許可”的商業化戰略。這一模式有效解決了生物科技行業普遍面臨的困境——研發能力突出但商業化能力不足。通過這一戰略,中國抗體開辟出一條從臨床開發邁向市場的高效路徑。


在生産環節,中國抗體實施靈活的模式:一方面依托自有生産基地,另一方面通過戰略性CDMO合作夥伴關系,實現互補。該模式不僅幫助公司避免了固定資産投資帶來的财務壓力,同時能夠借力CDMO成熟的産能和質量體系,加快生産進度并降低成本。


在創新藥推進商業化的過程中,中國抗體采用“雙輪驅動”的市場戰略,分别面向國内和國際市場。在中國市場,公司将保留完整的産品開發權益,自主完成全部臨床試驗,并獨立遞交生物制品許可申請(BLA),以獲取上市批準。生産環節将通過CDMO完成,而商業化則将與具備成熟銷售網絡的本土制藥企業合作,共同推動産品推廣。在國際市場,公司采取“授權輸出”模式,将産品權益授予跨國制藥公司,共同加速後期臨床開發及商業化。借助合作夥伴廣泛的全球銷售網絡和品牌影響力,公司能夠快速切入國際市場,同時獲得同類首創藥物通常在全球範圍内享有的估值溢價。


梁博士指出,作為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香港在生物科技研發方面亦具備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優勢。作為一家總部位于香港的生物科技企業,中國抗體充分發揮了香港在融資渠道暢通、政府政策支持、國際聯通和人才集聚等方面的優勢。


從融資角度看,香港為生物科技企業提供了成熟的融資環境。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中國抗體通過兩次配股融資累計募集近5億港元,為公司持續研發提供了充足資源。在政策方面,香港特區政府已将生物科技确定為戰略性産業,并通過香港科學園、香港基因組研究院等平台為研發提供全方位支持。“1+1機制”更是允許在中國内地已獲批的産品,在完成本地臨床試驗後加速在港審批,進一步推動區域内的商業化進程。


總的來說,中國抗體正處于由“研發驅動增長”向“全面商業化”轉型的關鍵節點。在“生物科技3.0”戰略的引領下,公司産品管線展現出顯著的臨床差異化優勢。同時,“輕資産”運營模式有效降低了經營風險并提升了盈利能力,充足的現金儲備和精簡的财務架構為公司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微信掃碼 > 右上角點擊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