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這份報告集合了1200多名全球風險專家、政策制定者和行業領袖的觀點,按照嚴重程度列出了十年内的全球十大風險。危及人類生存的“氣候變化”占據了全球十大風險的“前三名”。再加上排在第四位、第六位和第十位,都在振聾發聩地警示全人類:環境危機就是那隻“房間裡的大象”,不能再視而不見啦!否則,這些風險将在未來十年導緻持續的全球變暖和生态崩潰。
風險的預警已經發出,但是觀念的改變卻不是一朝一夕。畢竟人類數百年來的現代化進程,都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之上的。長期以來,石油煤炭天然氣資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富裕的驅動力之一。現如今,粗放的資源消耗式發展行不通了,再走下去就是氣候惡化、環境崩潰,低碳勢在必行。
面對這樣的改變,很多人可能會陷入迷茫,并對新出現的低碳發展模式發出“靈魂三問”:搞低碳,是不是别的國家遏制我們發展的手段啊?企業低碳轉型投入巨大,還能賺錢嗎?生活處處要低碳,我的生活成本會不會增加?
可是很多企業的動作卻毫不猶豫:他們并不是在環境壓力下半推半就、磨磨蹭蹭的低碳轉型,反而迅速行動,全身心投入,把低碳當做了一個讓自己長期收益、占領未來的機遇窗口。數據和案例也表明:
“低碳”和“發展”,并不對立。
從 2014 年初到 2018 年 6 月底,标準普爾 500 指數中,ESG 搞得好的公司比 ESG 搞得差的,超出的業績足足有 25% 還多。絕大多數頭部的企業還是把目光放在了更長遠的事情上。
比如蘋果就開發了一款叫Daisy 的“收破爛”機器。有 5 個手臂的 Daisy,能分辨多種 iPhone,以每 18 秒一台的速度拆機,分類回收屏幕、電池、螺絲,以及機内更精細的鋼、鎢、稀土元素等材料。經過回收再循環,這些回收物又能用在最新的iPad上(機身便采用了再生鋁,主闆上的焊料是再生錫,機内磁鐵和揚聲器也都是再生稀土元素)。
再比如微軟,就把自己的服務器“扔”到了海裡——利用海水降溫的同時,還利用海邊充足的風電和潮汐能發電,實現電力上的“自給自足”,以期實現低能耗、低排碳的“綠色數據計算”。
放眼全球來看,已有超過3成的大型上市公司都自行設定了淨零排放目标。如果把他們提出的減碳目标加一加,預計到 2030 年,能抵消掉 2 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這就讓人忍不住要發問:企業“搞”低碳,究竟圖個啥?
企業低碳屬于“形勢”所迫
從“被動”的角度來看,企業從來不缺減排的“壓力”。
首先,越來越多的國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出台綠色法規和監管标準,引導企業在生産活動中實現綠色低碳:高排碳要轉型,不合規要整改,改不動就出局。
其次, ESG (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評價越來越成為一家企業是否具備良好發展前景的關鍵指标,其中最為核心的維度之一就是“低碳”。
同時,優秀的年輕人正在用腳投票。相比于上一代,這代年輕人對于氣候變化的關注大幅提升。無法順應這個趨勢的企業很難獲得優秀人才的青睐。
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表示他們的消費選擇正在變得更加“綠色”,且願意一定程度上接受“綠色”産品的溢價。消費者的綠色消費選擇正在“迫使”企業推出更綠色低碳的産品或服務,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形象。
主動追求低碳“有裡子也有面子”
企業低碳轉型是一場新的競争,也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誰拖着,誰就面臨新規則下被淘汰的境地。所以從企業“主動把握發展機遇”的角度來說,低碳這件事也是“有裡又有面兒”。
先說“面子”:實現企業自身“碳中和”。
從搞清楚企業自身的“碳足迹”開始:辦公用紙、用電,采購、會務、員工差旅,業務發展、數據處理……究竟排了多少碳?再一步步精打細算(設備更新、技術升級、優化管理等)減少碳排放。
實在減無可減的部分,可以通過投資碳彙項目,或者直接從碳交易市場購買“碳信用”來抵消。這就是目前最普遍的,從生産運營環節實現企業“碳中和”的方式。關于“碳彙”戳這期視頻了解更多。
效果呢,還是有一些:聯合國發布的《企業碳中和路徑圖》發現,2015 至 2019 年間,全球 338 家率先設定了低碳目标的企業,年總排放量減少了 25%——相當于 78 家燃煤電廠一年的排放量。
更加重要的其實是“裡子”:為社會提供“低碳價值”。
企業歸根到底是屬于全社會的,它不僅僅是綠色低碳的參與者,還應該是“綠色低碳産品服務的提供者”和“綠色技術的探索者”。
比如,一家企業在管理“碳足迹”上積累的經驗和技術,也可以分享給其他企業。舉個例子,螞蟻集團就利用區塊鍊技術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點推出“碳矩陣”産品,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企業,在碳排放、碳清算、碳審計等過程中更加公開透明,相關記錄可随時追溯查證,從而實現企業碳中和數據的統一平台管理以及數據可視化。
像互聯網平台型企業,還可以通過開放自身的平台能力和産品影響力,帶動合作夥伴一起參與綠色轉型,踐行低碳社會責任。去年,就有超過500家企業參與螞蟻集團“綠色能量行動”,一邊捐資支持生态修複和保護,一邊共同以“綠色能量”作為激勵手段,鼓勵各行業的消費者更多選擇節能降耗、低碳減排的産品及服務。
2022年7月,工信部發布的《“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明确提出,把“開展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促進工程”作為重點任務之一。在這個要求下,參與投融資的企業,特别是服務于小微企業的公司,也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參與到區域或者行業的綠色投融資标準的制定中去。
不久前,浙江省金融學會發布了《小微企業綠色評價規範》團體标準,螞蟻集團、芝麻信用企業、網上銀行等作為當地企業參與了标準的聯合起草。
這是全國首個支持小微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金融标準。
簡單來說就是用數字化能力幫助在綠色環保上做得好的小微企業,能更便捷、更好地融資,更優惠地融資,從而促進他們更好、更綠色地發展。
我們已經明白,企業的低碳發展和綠色轉型,不是投機應景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是順應國家宏觀政策、行業投資風向、客戶消費選擇和企業自身發展的共同追求。
企業發展不再依賴對化石能源的竭澤而漁,而是積極進行戰略調整,真正從市場需求出發,提供社會需要的低碳價值,在培育市場、引導消費者認可企業低碳行為的同時,也讓消費者和合作方更多地參與到“低碳價值共創”中來,真正“以人為本”地滿足人們在低碳實踐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可持續發展的渴望。
免責聲明:
本文所載内容來源果殼(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