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預計,在今年5-7月間,厄爾尼諾出現的幾率高達62%,今年之内全球出現厄爾尼諾的概率則超過85%。
在拉尼娜現象持續約3年後,世界将在今年重新經曆厄爾尼諾現象。
#01 拉尼娜、厄爾尼諾與高溫
從2020年中到2022年,全球十分罕見地連續三年經曆了拉尼娜現象。拉尼娜是與厄爾尼諾對立的一種氣候現象,一般會拉低全球平均氣溫。
因此,很多人認為這一超長的拉尼娜現象或許會暫緩甚至改變全球變暖進程,然而回顧近年來的氣象觀測記錄,"高溫熱浪"依舊是氣象事件中的一個高頻詞彙,拉尼娜這一逆向因素并沒有改變全球變暖的大趨勢。
目前地球平均氣溫已經連續三年超過工業化前水平1℃,最高達到12℃,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是人類有氣溫觀測記錄以來第三熱、第六熱和第五熱的年份。
拉尼娜并沒有給全球降溫,地球還在持續“高燒”。
持續三年的拉尼娜并沒有給全球帶來“降溫效應”,厄爾尼諾回歸,意味着全球即将進入新的高溫模式。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域水溫異常升高的一種現象,如果這裡的海水平均溫度連續三個月比正常年份高0.5℃,可以認定為厄爾尼諾狀态,持續6 個月可以就認定為厄爾尼諾事件。
厄爾尼諾事件會導緻全球大範圍的異常氣候,形成暴雨、暴風雪、飓風、洪水、高溫、幹旱等氣象災害,給人類經濟社會活動造成重大負面影響。
厄爾尼諾會使秘魯寒流變為厄爾尼諾暖流。這種冷暖洋流的變化,會直接導緻環赤道太平洋地區氣候發生重大變化。
在厄爾尼諾年,受厄爾尼諾暖流影響,赤道中部太平洋至南美洲西海岸地區降雨會顯著增加,易遭受洪澇災害。而赤道太平洋西海岸,由于冷空氣下降,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地往往會出現幹旱氣候。
除環赤道太平地區以外,厄爾尼諾還會對其他遙遠地區的氣候産生影響。厄爾尼諾氣候會導緻南美洲巴西東北部的幹旱,2014—2016年的厄爾尼諾事件直接導緻巴西東北部連續多年遭遇數十年一遇的幹旱。
印度季風雖然和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溫分屬兩個不同的氣候系統,但是科學家們卻發現當熱帶中東太平洋海水一“發燒”,印度季風給南亞次大陸帶去的降水就會減少,随後就會引發印度大面積的幹旱災害。
這一氣象關聯性背後是厄爾尼諾、拉尼娜以及南方濤動間的複雜關系。
此外,厄爾尼諾還會導緻南部非洲地區的幹旱,在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年份期間,南部非洲遭遇了連續多年的幹旱氣候,該地區1400萬人面臨糧食危機。
#02 人類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八年
2015年全球遭遇了強厄爾尼諾事件,導緻全球多地打破了曆史最高溫紀錄,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和美國宇航局2016年1月發布的氣象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平均氣溫為14.79℃,是人類有氣溫記錄以來的136年裡最熱的一年。這一溫度比2014年高出0.16℃,增幅同樣史無前例。
更重要的是,2015年全球平均溫度比20世紀100年間的平均溫度高出0.9℃,全球變暖趨勢愈發明顯。
而2015年的全球最高溫紀錄僅僅保持數月就被刷新。
2016年全球氣溫再創新高。根據美國宇航局的監測數據,2016年全球平均溫度比20世紀中期高0.99℃,2016年地球地表溫度創曆史新高,成為自1880年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2017年,全球同樣出現了罕見的高溫。2018年1月美國宇航局公布了2017年全球氣溫數據:2017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951—1980年的平均氣溫高0.90℃,僅次于2016年的全球平均氣溫。
高溫炎熱依然是2018年夏天的主題,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都遭遇了高溫熱浪的炙烤,在北極圈附近地區甚至出現了30℃的高溫天氣。據相關數據分析,2018年7月,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都比1981—2010年的平均氣溫高,從全球溫度來看,2018年7月全球氣溫僅次于2017年7月和2016年7月。
2019年全球高溫持續蔓延,并引發了多起聳人聽聞的緻死事件。2019年10月,美國氣候組織BerkeleyEarth的數據分析顯示,2019年5—8月,北半球29個國家共打破396項最高溫紀錄,記錄了1200次前所未有的高溫。
2020年12月,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指出,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3個年份之一,北極地區最高溫度曾達到38℃,創下新的曆史紀錄。
進入2021年,全球高溫态勢依然持續。受年初和年底溫和拉尼娜事件的影響,2021年全球平均氣溫處于近年來的低位水平,但這一溫度仍然比1850—1900年的平均氣溫高出約1.11±0.13℃。
回顧2015—2021年這7年的氣候數據,我們能讀到的最多字眼是:極端、最高、創紀錄、有史以來。
随着厄爾尼諾現象的“接棒”,人類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第八年已然到來。
#03 如何應對厄爾尼諾?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比爾·麥奎爾教授認為: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2023年以及2024年全球可能會爆發比2021年、2022年範圍更廣、危害更大的新一輪極端氣候,人類必須為此做好充分準備。
一般來說,厄爾尼諾對我國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暖冬。近50年來,80%的厄爾尼諾事件都導緻了我國的暖冬出現,特别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厄爾尼諾事件,幾乎都使我國出現了暖冬。
二是幹旱和洪澇。厄爾尼諾年,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一般降雨會顯著增多,易發生洪澇災害,而我國黃河以及華北一帶則易發生高溫幹旱氣候。
三是東北地區冷夏。在厄爾尼諾年份,我國東北地區夏季冷空氣勢力強大,易發生低溫冷害。
四是熱帶風暴數量減少。近50年的氣象統計發現,在厄爾尼諾年份,西北太平洋生成的以及登陸我國的熱帶風暴會比多年平均數明顯偏少。
面對即将到來的厄爾尼諾,世界各國可以從以下防災減災角度采取科學的應對手段和措施。
第一,世界各國要進一步加強氣象監測與預報,動态掌握赤道太平洋熱帶海域水溫變化及其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及早掌握全球氣候下一步動态。
第二,對于可能出現的大範圍群發性災害,氣象、海洋、農業、林業、應急管理等部門應做好協同,提前制定應對重大氣象災害的預案,共同防禦可能發生的多種形式的災害。
第三,受厄爾尼諾事件潛在影響的國家和地區,應提早做好防洪、抗旱、避暑等防災減災準備工作,提前疏浚河道、騰挪防洪湖庫、加強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興修水利設施、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盡最大可能降低氣象災害給城市以及工農業生産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是,各國需要加強氣候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從根本上降低極端氣候爆發的頻率和強度。
内容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文字來源:中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