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工業制造領域轉型升級的呼聲越來越高。作為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之一,數字科技順勢進入了工業制造企業的視野。
數字科技可以為工業制造企業提供更高效、更精準、更智能化的生産方式,不僅能降低成本、提高産能,還能幫助企業實現定制化、智能化生産。其中,數字化技術包括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這些技術已經在不同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随着數字科技的深入,不僅帶來了新的生産方式,還引發了工業制造模式的根本變革。傳統的生産、管理模式已經逐漸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數字化科技則更加注重生産智能化、個性化和靈活化,這也将帶來更多新的機遇和挑戰。
#01 數字科技的發展讓工業制造快人一步
“工業制造作為經濟體系内最先嘗試與數字技術結合的細分領域,在數字化經濟的發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往,由于物聯通信技術發展比較局限,工業協議之間互相不通,企業内部的生産、工藝、物流等部門之間開放程度不夠,決策權很多時候又很集中,導緻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面臨着一些挑戰。
然而,随着5G通信技術的成熟,智慧工業迎來了轉機。5G技術的高速穩定性和更好的通信效率,打破了傳輸數據從采集到決策的全過程,實現了物聯網、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的無縫融合,為數字化工業提供了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
工業制造企業在5G技術的加持下,實現了智能感知控制和更高的數據處理能力,從而實現了從"互聯網大數據"到"工業大數據"的轉型,進一步提高了工業制造的效率、質量和靈活性。
因此,可以說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和5G通信技術的成熟為工業制造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推動力,促進了智慧工業的快速發展。
#02 數字技術在工業領域的環節應用
數字化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可以涵蓋從生産到供應鍊管理的各個環節。以下是不同環節的具體應用:
在生産流程控制環節:數字化技術可以通過實時數據采集和分析,控制生産流程的各個環節。例如,通過傳感器監測生産線上的設備狀态和産品質量,使用數據分析算法來優化生産流程,提高生産效率和質量。
比如:保時捷在數字化工廠中采用了一系列數字化技術,包括傳感器、物聯網、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部分,其中傳感器被用來監測生産線上的設備狀态和産品質量,包括溫度、濕度、壓力、振動等參數,這些數據被實時采集并傳輸到數據中心進行分析。
機器學習算法被用來分析這些數據,識别生産過程中的瓶頸和問題,并進行預測和優化,從而提高生産效率和質量。
在生産供應鍊環節:數字化技術可以提高供應鍊的可見性和透明度,使企業能夠更好地掌握供應鍊的每個環節。
比如,聯合包裹服務公司(UPS)的數字化供應鍊管理。UPS使用物聯網傳感器、數據分析算法等數字化技術來提高供應鍊的可見性和透明度,優化物流運營,降低成本。
在UPS的數字化供應鍊管理中,物聯網傳感器被用來跟蹤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的位置和狀态,包括溫度、濕度、振動等參數。這些數據被實時采集并傳輸到數據中心進行分析。數據分析算法被用來識别潛在的物流問題并進行預測和優化,例如預測貨物到達時間、提高運輸效率和降低貨運成本。
總之,工業領域制造在數字化技術高效應用下,幫助企業實現生産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續化,提高生産效率和質量,降低成本和資源浪費,實現可持續的生産。
#03 數字化中的碳中和應用
随着數字化時代的發展,工業制造企業在實現碳中和目标上也可以借助數字科技的力量。因為它們在推動工業生産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産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而數字化技術可以幫助工業制造企業更加精細化地管理碳排放量,提高碳減排效率,從而實現碳中和的目标。
當數字科技賦能碳管理,更多的商業模式也因此誕生,德國奧迪汽車廠商就是其一。該廠商使用了一系列數字化技術,包括虛拟現實、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幫助公司實現碳減排目标。
其中,奧迪公司利用虛拟現實技術,對其生産線進行了數字化建模,通過對生産線進行模拟和優化,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此外,公司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供應鍊進行了智能化管理,實現了更加高效的物流和能源利用。
另外,還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整個生産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和優化,及時發現并解決碳排放問題,實現了碳減排的目标。
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奧迪公司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了對太陽能光伏闆和風力發電設備的監測和管理,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從而實現了碳中和目标。
結論觀點
可以說,随着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工業制造企業将能夠更加精細化地管理生産過程和資源利用,從而實現高效的生産和低碳的環保目标。
例如,借助物聯網技術,工廠可以實時監測生産設備的運行狀态,避免設備的過度運轉,從而降低碳排放。此外,數字化技術還可以幫助企業進行碳排放的計量和統計,制定相應的減排方案,同時優化供應鍊和物流管理,減少能源和物質的浪費,降低碳排放。
數字經濟化轉型将推動工業制造企業由傳統的生産制造向智能化和綠色化的轉變,同時也将帶來一系列的挑戰和機遇。在此背景下,企業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積極應對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各種挑戰,抓住機遇,不斷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内容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