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正變得炙手可熱。
"藍海就在眼前,這真是一門很好的生意!
在"雙碳"目标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各大企業掀起了一場關于ESG轉型的浪潮。我國上市企業ESG披露率逐年上升。伴随着企業ESG轉型需求暴增,ESG轉型方案、報告編制、人員培訓等相關衍生産業鍊也初具雛形。市面上的評級機構紛紛發布各自的ESG評級标準,試圖搶奪話語權。但不同機構ESG評級理念與體系的差異也讓國内企業頗為掙紮。
和所有大火的新興事物一樣,ESG不可避免地面臨争議。有觀點指出,在企業ESG"信披潮"下,部分企業披露内容缺乏實質性數據,誇大其ESG實踐,存在"漂綠"嫌疑。但也有人認為,這隻是必經的混亂時期。
要走向國際,你得學會他們的語言
最近,中國的ESG(環境、社會及管治)需求正在迅速增長。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超過1700家公司單獨編制并發布了2022年的ESG相關報告,占比達34%,淨增近600家。政策的推動力量也不容忽視,2022年5月,國資委發布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力争到2023年實現相關專項報告的“全覆蓋”。
大型民營企業也在積極響應ESG“信披潮”。例如,百度強調女性管理者占比達43.9%;比亞迪的ESG報告自2014年起持續超過40頁,2021年更是達到了86頁;京東在其2023年ESG報告中用關于員工薪酬福利、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數據展現其在ESG領域的實踐。
那麼,企業究竟能從ESG實踐中得到什麼好處呢?總結了四個方面:
一是幫助上市公司吸收投資,展示更全面的企業風險系數;
二是降低融資成本,尤其是綠色貸款方面;
三是社會聲譽方面的收獲;
四是國際化方面的影響。
由于國際市場的驅動效應,指出出口導向的企業必須解決碳排放等問題,否則可能會丢失訂單、價格受影響。
上海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潘歡歡從企業類型方面分析了企業追求ESG的目的。重污染行業的企業可以通過ESG戰略加強公衆參與,提升企業聲譽價值,并争取資本市場支持;消費品行業的ESG轉型可以直接反饋到企業營收;金融機構則可以更好地管理資産價值,規避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的金融風險。總的來說,ESG不僅與“雙碳”目标天然契合,還能為企業帶來多方面的實際利益。
ESG熱催生相關産業鍊
在旺盛的市場需求驅動下,圍繞ESG相關的産業也迅速增長。從針對企業的碳盤查、能源轉型技術指導,到ESG報告撰寫,再到針對金融機構的投資咨詢,細分領域不少,相關産業鍊已初現雛形。
王德全在2017年創立鼎力,彼時正值中國A股邁向"入摩"之際。(編者注:中國A股2018年6月1日起被正式納入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相關指數,被稱為"入摩"),"當時我覺得海外一些長線資金将要開始配置中國市場了。所以我們一開始主要是服務于境外長線投資機構配置中國市場,以貼近中國市場的ESG研究和評價,幫助國際投資人對中國進行可持續投資"。
王德全的公司目前包含兩塊業務:
一、是為金融機構提供針對中國上市公司的ESG和公司治理的評級、數據和研究咨詢服務;
二、是為上市公司提供可持續發展和ESG咨詢、SaaS軟件工具支持的碳管理解決方案和ESG評級改善等服務。
主要盈利模式為收取數據服務費用、軟件授權費和咨詢顧問費用。
而市場機構主要聚焦于碳資産開發和碳中和解決方案,對接的客戶主要是高能耗企業和新能源企業。在談到工作業務時,他直言:"其實我們賣的就是實現碳中和的‘方法論’。"據他介紹,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對企業進行碳盤查;根據得出的數據設立相應的碳目标;通過公司所擁有的外部資源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進,若企業進行技術改進後還是難以實現自己的碳目标,可以通過購買碳配額的方式進行剩餘碳排放的碳抵消;最後則是為企業出具相關證書以及編制相應的報告及聲明。
"企業實現碳中和的理想狀态肯定是通過技術和管理等方式,完全中和掉排放的溫室氣體。但在目前的初期階段,一些企業在做出技術努力後,可能還是沒辦法達到碳目标。我們公司有一些包括森林管理在内的一些碳移除項目和碳避免項目,通過把這部分項目産生的碳指标售賣給企業,讓企業能夠參與到綠色轉型中來。
“ESG”報告假大空?
業内人士:"說了但沒完全說"
記者翻閱多家企業的ESG報告發現,部分企業明确了減碳目标和轉型重點。如聯想集團承諾将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京東瞄準2030年碳排放量與2019年相比減少50%的目标,騰訊則是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及供應鍊的全面碳中和。在具體的減碳路徑上,京東的減碳重點放在供應鍊的全鍊路減碳,和在倉儲、運輸、配送、包裝等各環節的綠色轉型。
但并不是每家公司都會明确碳中和目标,也不是每家公司都制定了詳細的轉型路徑。甚至一些企業因為數據披露不夠透明,常常用描述性語言來模糊其ESG實踐,缺乏實質性數據支撐,而陷入"漂綠"嫌疑(漂綠,Greenwash,用來說明一家公司、政府或是組織以某些行為或行動宣示自身對環境保護的付出但實際上卻是反其道而行)。
一些企業的ESG報告,好像說了很多,又好像啥也沒說,是‘說了但沒完全說’。
例如某大型酒企在2022年首次披露ESG報告後,就受到了輿論質疑。有觀點認為該報告存在信息披露不足、部分數據和計算方法缺失的問題。報告多次強調公司對節能減排的重視,但通篇都看不到該酒企的整體能耗和碳排放數據。
相比去年,今年該公司的ESG報告模棱兩可的描述減少,定量數據有所增加,内容質量有了明顯提升,但仍存在基礎數據不足的情況。例如其尚未披露溫室氣體排放量,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準确計量,乃至系統性的碳足迹數據,是企業進行氣候風險管理的基礎。
造成市場上"漂綠"行為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場缺乏統一的披露準則。
"ESG相關的信息屬于非财務信息。這些信息究竟應該包括哪些方面、哪些指标,應該細緻到什麼樣的程度,時間點如何,都需要标準,這樣企業才能有據可循。前段時間,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正式發布的兩項可持續披露準則,可以說是ESG投資的裡程碑事件,為後續各國、各地區公司披露統一的氣候和可持續性信息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他認為,接下來國内ESG的發展主要應加強三方面的建設。一是推動統一的ESG披露标準在中國落地。"國内已經有各種很好的嘗試,但是跨行業、跨部門怎麼協調,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二是政府和監管力量的加入。"有了标準之後,比如行業碳排放因子的确定,這并不是企業可以自己來定的事,甚至不是一個行業能決定的事,需要政府部門來協調,統一推進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得ESG和碳數據在收集、測算和核實方面有據可循。"三是加強監管,避免ESG淪為"玩概念",而非落在實處。
在信披背後,企業如何真正踐行ESG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ESG的概念對于我國企業來說還是太新了。很多企業的報告之所以敷衍,也許是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文字删改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内容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