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面的氣候協定,地球上幾乎所有國家于2015年通過,促進全球就應對氣候危機達成共識。
時隔八年,全球對這份承諾的踐行和進展備受矚目。
一方面,許多國家在推動綠色能源、科技創新和可持續政策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另一方面,仍有部分國家在實際執行中面臨困難和挑戰。
正如這場全球氣候行動的航程,我們還在路上,但方向已明确,目标堅定不移。
什麼是《巴黎協定》?
早在2015 年,在巴黎舉行的 COP21 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成員國同意加快和強化實現可持續全球未來所需的行動。該協議制定了一個框架,旨在到本世紀末将全球變暖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 1.5 攝氏度或“遠低于 2 攝氏度”的水平。
全球氣溫已上升 1 度,預計氣溫上升 2.7 攝氏度或以上,将産生災難性的環境、社會和經濟影響。該協議還要求各國在本世紀下半葉之前實現碳中和。
根據該協議,每個簽署國根據總體目标提交自己的減排計劃,稱為國家自主貢獻(NDC)。其中包括緻力于改善應對氣候危機影響的财務準備,同時将資金流向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相一緻的項目。 有證據表明,對全球變暖影響最小的欠發達國家可能是受氣候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巴黎協定》向發達國家提出建議,幫助發展中國家制定氣候适應和減緩戰略,并承諾美國聯合起來每年1000億美元。 《巴黎協定》于2016年4月22日開放簽署,并在達到55個簽署國(占排放量55%)的門檻後于2016年11月4日生效。截至 2020 年,所有 UNFCCC 成員均已簽署該協議,其中 189 個成員(約占全球排放量的 90%)的氣候提案獲得正式批準。美國于 2020 年特朗普執政期間退出該協議,但在喬·拜登總統執政期間于 2021 年重新承諾。唯一非締約方的重要排放國是伊朗和土耳其,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别位居世界第8位和第 15 位。
《巴黎協定》自2015年誕生以來,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框架。我們距離實現承諾還有多遠?
圖評估了根據《巴黎協定》溫度限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廣泛政府目标和行動。圖片:氣候行動追蹤。
此協議要求每個締約方每五年更新其國家自主貢獻,即它們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措施。今年7月,聯合國促請所有締約方做出新的承諾,以期為11月在迪拜召開的COP28峰會做好準備。
然而,氣候行動追蹤器(CAT)的數據仍令人擔憂。盡管覆蓋全球80%的排放量,但根據各國的巴黎承諾,即便完全執行,全球仍将面臨3℃的升溫。這遠超了協議中的1.5攝氏度目标。如Bill Hare,來自氣候組織Analytics的首席執行官所述:“許多國家未能采取足夠措施來實現其目标。”
在這場全球努力中,摩洛哥成為了佼佼者,承諾将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内,并已經設定了明确的可再生能源目标。相對而言,美國的情況較為複雜。特朗普總統執政期間曾宣布退出巴黎協議,盡管後來的拜登總統重新加入,但特朗普政府期間的政策改變對美國的氣候行動造成了困擾。
目前中國與印度,作為全球最大的排放國,也作出了承諾。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穩定碳排放,2060前實現碳中和,而印度則将重點放在非化石燃料和碳彙上。這些努力不僅關乎環境,更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如果未能實現目标,到2100年,全球GDP可能減少逾25%。
而在迎接COP28的過程中,峰會的主辦國阿聯酋提出了更高的減排目标,但據CAT的分析,其仍“不足”,并可能導緻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增加。 如此形勢,再次強調了全球團結一緻、采取切實措施的緊迫性。《巴黎協議》為我們提供了方向,但如何前行,仍取決于每個國家的決心與行動。
行動與承諾的鴻溝
随着全球溫度逐年升高,我們的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2022年的聯合國報告給出了一個驚人的數據:盡管全球各國努力承諾将溫度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内,但到2030年,這一上升數字很可能超過2攝氏度,這無疑是對我們這一代的一個警鐘。
事實上,2023年6月的一項研究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擔憂。盡管各國都設定了國家自主貢獻(NDC)和淨零排放的目标,但絕大部分國家目前看來并不能實現這些承諾。而這些未能兌現承諾的國家,其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絕大部分。更讓人震驚的是,其中約有90%的淨零計劃可能都無法實現。
這些數據表明,我們的全球氣候危機正變得日益嚴重。
特别值得關注的是,作為今年COP28的東道主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明确表示,他們将繼續作為化石燃料的供應國,強調其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關鍵”地位。這種立場與全球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趨勢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巴黎協定》本應成為各國對抗氣候危機的共同承諾和實踐,但看似充滿決心的承諾背後,實際行動卻遠遠不足。如果全球各國仍按現有的步伐前行,那麼1.5攝氏度的目标将變得遙不可及。
時至今日,我們無法再等待。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區、每一個人,都需要對此采取真正的行動。協議和承諾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實際行動和結果。希望在未來,我們不是以報告中的數據為忏悔,而是以真正的成果為驕傲。
内容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