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響,世界正經曆着以全球變暖為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主動适應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各國面臨的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近日,中國正式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四次國家信息通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三次兩年更新報告》。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已經并将繼續對中國生态環境和社會經濟産生重要影響,且以不利影響為主,中國堅持适應和減緩并重,全面落實《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推動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不斷強化适應行動、提升适應氣候變化能力。
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不斷加劇
根據《第四次國家信息通報》,1901—2020年,我國增溫與全球大陸平均增溫趨勢接近,但增溫幅度略高。1961—2020年,我國年平均地面氣溫上升速率達到0.26℃/10年,年降水量略有增加,近十餘年降水量明顯增多,并呈現出很大的空間差異和明顯的季節性。受氣候變化影響,我國極端溫度、洪澇、台風、幹旱、野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根據《中國氣象災害年鑒》和《中國氣候公報》,2004—2022年,我國氣象災害年均造成約2.83億人受災,平均每年直接經濟損失3105.46億元。
氣候變化已對我國自然生态系統帶來嚴重不利影響,并不斷向經濟社會系統蔓延滲透。
主要表現為:水資源安全風險明顯上升,冰川呈退縮趨勢,多年凍土範圍減少;植被物候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穩定性下降,植被帶分布總體向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推移;沿海海平面·上升,海洋災害趨頻趨強,海洋和海岸帶生态系統受到嚴重威脅;同時,氣候變化通過溫度與降水變化的綜合作用,使農業種植方式和作物布局改變,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加劇;氣候變暖以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對脆弱人群造成了更大的健康風險和疾病負擔,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
研究表明,未來我國年平均氣溫仍将持續上升,年降水量在多數地區增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多數地區可能會增多、增強,自然生态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面臨的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将進一步加劇。
中國積極主動适應氣候變化
中國高度重視适應氣候變化工作,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一貫堅持适應和減緩并重,将适應氣候變化理念和要求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
為統籌推進适應氣候變化工作,2013年我國首次發布《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明确了2014至2020年适應氣候變化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區域格局和保障措施,為開展适應氣候變化工作提供了指導和依據。2022年6月,我國17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明确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提升自然生态系統适應氣候變化能力、強化經濟社會系統适應氣候變化能力、構建适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等重點任務,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戰略依據和指導。
在戰略指導下,水資源、陸地生态系統、海洋、農業、衛生健康等重點領域适應氣候變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水資源調控能力不斷增強,水利工程防洪減災體系持續完善,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生态系統保護和修複工作持續推進,陸地生态系統穩定性明顯提升;海洋氣候觀測監測能力大幅提升,海岸帶生态環境明顯改善,海洋領域适應氣候變化能力持續提升;農業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不斷優化,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糧食安全供給得到有效保障;開展氣候變化健康風險和适應評估相關研究,初步建立環境與人群健康監測網絡,增強健康與公共衛生領域氣候韌性;紮實推進适應氣候變化試點示範,開展氣候适應型城市和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等,提升城市适應氣候變化能力;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逐步完善,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同時,開展全方位多渠道的适應氣候變化宣傳教育,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
推動落實《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
為貫徹落實《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生态環境部辦公廳印發了《省級适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指導各省編制實施省級适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強化省級行政區域适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目前四川、吉林、湖北省已率先印發本地區适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
2023年8月,生态環境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氣候适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的通知》,将以城市為切入點,積極探索氣候适應型城市建設路徑和模式,着力提升城市适應氣候變化能力。此外,生态環境部還正在研究編制《适應氣候變化——省級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技術指南》,将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工作。
下一步,生态環境部将圍繞适應戰略部署,堅持主動适應、科學适應、系統适應、協同适應,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不斷加大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适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全面提升我國氣候韌性。
文章來源:中國環境報,以上内容不存在商用行為,僅供行業知識傳播交流,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