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篇論文認為:全球表面平均溫度變暖可能已經超過了1.5°C,在這一個十年結束時(即2030年前)可能超過2°C。這一預測基于加勒比海硬海綿骨骼保存的300年海洋溫度記錄。
該論文介紹,全球變暖正在導緻地球氣候發生重大變化。2015年的《巴黎協定》旨在将升溫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2°C以下,并盡力限制升溫在工業化前高1.5°C以下。海洋溫度的曆史觀察和數據有限,但可以通過代用記錄研究曆史事件。其中一種代用對象是硬海綿,這是一個長壽物種,其碳酸鈣骨架記錄了化學物質變化,是海洋溫度的天然檔案。
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澳大利亞西澳大學Malcolm T. McCulloch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用加勒比海東部收集的硬海綿标本(這一地點溫度的自然變化小于别處),探索海洋混合層(水體和大氣交彙區域)在過去300年的溫度,随後将這些數據與HadSST4海面溫度數據集中的觀測記錄進行校準,當他們對這些數據集進行比較,發現這些新的溫度記錄顯示出1961年至今的高相關性。
在這些海綿記錄基礎上,此次研究表明,通過1700年至1790年和1840年至1860年間的穩定溫度可定義工業化前時期,其間有一段火山活動相關的降溫造成的空白。論文作者認為,人類活動相關的變暖始于1860年代中期,在1870年代中期開始明顯。這比儀器海面記錄(來自HadSST4數據集)要早80年,但與此前的古氣候重建一緻。
論文作者總結表示,這些發現對現有全球變暖的預測有所影響。他們指出,這些記錄顯示出用于計算異常的參考時期(1961年至1990年),與新界定的工業化前時期相比,海洋混合層和地表溫度上升了約0.9°C。
相比之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目前估計這一時期相對1850年至1900年工業化前水平的升溫是0.4°C。使用這些氣溫記錄,論文作者估計1.5°C的變暖水平可能已經達到了,平均地表變暖1.7°C可能發生在2018年至2022年間。
在一篇同時發表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鄧文峰指出,這項研究表明,限制地球變暖在1.5°C以下的機會可能已經錯失,控制變暖不超過2°C的目标可能在這一個十年結束時就會被超過。該成果呼籲對全球氣候危機采取快速、有效且明智的行動。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以上内容不存在商用行為,僅供行業知識傳播交流,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