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變,空間随着時間也在變,不變的唯有真知灼見。
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首頁
财經
參考
ESG
公告
市場
研究
IPO
公司
周報
動态
推薦
首頁 > 觀察

甜蜜過後盡是涼薄,華為和賽力斯(601127.SH)分手了?

來源:真灼傳媒 時間:2023-02-17 09:58:24

字号

這兩天,華為和賽力斯的分手傳聞鬧得沸沸揚揚。


先是幾天前,AITO官博發布的汽車海報中,右上角logo從AITO換成了華為品牌logo,宣傳口徑的改變,引發的一系列傳聞,業界傳聞華為或将主導AITO品牌。


緊接着,昨天一則消息爆出華為大量研發人員離開了賽力斯。


兩者疊加,傳聞愈演愈烈。股票市場當天立馬給予午後大跌近5%作為回應。雖然傳言出來後,雙方立馬出來澄清,但我們不難發現,雙方的合作早已出現問題。


一、車企掙錢難


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近689萬輛,同比增長93%,滲透率超25%,在各大車企不同程度提價的情況下,仍實現了翻倍的增長,實屬不易。相比三年前才130多萬的量,去年直接幹到五倍,新的一年,大家對這個行業充滿期待。


進入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國補退出,這個行業會怎麼樣?


工信部預測,新能源汽車銷售規模将在去年的規模上保持高速增長。可1月一開局,新能源汽車銷量就整體環比下滑近50%,零售銷量達到33.2萬輛,同比下降6.3%。


最顯眼的是銷冠比亞迪,雖然環比-36%,但你大哥還是你大哥,掉了這麼多,還是銷量破十萬,銷售超15萬輛,遠遠的甩開第二名超8000量。亞軍特斯拉一月率先打響降價頭炮,拿下66000輛的總銷量,唯一一個環比增長18%。季軍理想銷售15000輛,環比下滑近29%。




再看看尾部的,零跑銷量暴跌,隻賣了1100輛出頭,環比、同比都跌超50%;極氪賣了3000輛,環比掉了超70%。岚圖銷量1500輛左右,環比下降10%,銷量水平保持平穩。


這次事件的主角賽力斯,倒數第四,近4500輛的成績,環比掉了超過50%。況且問界的銷量還是基于降價影響的。



 


一月新能源車銷量環比計提暴跌,着實讓人擔憂。雖說一月恰逢新年假期,加上退補,消費者提前賣車,透支了銷量,但整體下滑的背後預示着新能源汽車今年不好過。


新能源汽車行業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毛利率,另一個是市占率。


毛利率就關系到原料價格,比如鋼鐵、電池、芯片等原料去年價格上漲,加上疫情封鎖,運輸成本也有所增加,成本上漲,整體毛利率下滑。加上補貼取消,利潤空間壓縮,加上特斯拉、問界、小鵬等車企先後降價,利潤進一步壓縮。


而提升市占率,車企除了要做産品梯隊以外,還要下沉市場,而擴大産品線、打市場都是要靠資本堆積出來的。


新能源車企就是個燒錢的活,毛利普遍在10%-20%左右,大部分是越賣越虧。在這種情況下,估計賽力斯也是夠嗆。


二、賽力斯:華為的代工廠?


說完行業情況,咱們再來說說主角賽力斯(601127.SH)。


賽力斯前身是叫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小康股份),當時的主營業務是汽車整車及其發動機、零部件的研發、生産、銷售和服務,主要産品是微型汽車,包括微型客車、微型貨車(含微卡)。


曾經和東風公司在微車領域互為戰略合作夥伴,雙方合資設立子公司東風小康。


2016年上市一個月後,立馬宣布進軍新能源車市場。并在美國,投入3000萬美金設立SF MOTORS公司,2018年SF Motors推出兩款純電動SUV概念車SF5和SF7。翻看2018年的财報,不難看出當時公司智能電動車闆塊承受不小的壓力。



近年來牽手華為,備受矚目。


2021年3月賽力斯宣布與華為達成戰略合作關系,次年交付與華為聯合設計的首款車型問界M5。深度嵌入華為生态系統,與華為手機、手表、手環、電腦等終端深度連接。


2022年3月剛上市的時候,确實引起消費者的熱買。截止到2022年底,三個季度銷售7.62萬輛,幾乎是碾壓蔚小理,當時被稱為新勢力黑馬。


問界汽車3月份開賣,從3000輛起步,乘勝追擊一直到8月破萬,随後開始走下坡路。期間起起伏伏,但整體趨勢向下,漲幅也沒有突破原來的高點。


一直到2023年1月份,直線下墜,銷量跌回去年5月份的水平。



圖片來源:搜狐


從問界産品本身來看,雖有華為光環加持,但本身産品沒有明顯優勢,處于行業平均水平,在行業上沒啥話語權。自從抱上華為大腿後,股價和人們的期待一樣,一路水漲船高。


但其質量卻引發不少車主吐槽。比如:智能駕駛方面,有車主表示連行業标配的激光雷達都沒有安裝,第二排零重力座椅,容易産生異響;有車主前部撞擊之後,氣囊無法彈出、A柱變形等等......


新能源汽車最難過的是售後關,比如交貨後,如何處理售後服務,“保費高、維修貴”的問題如何妥善解決。車主經常會焦慮的情況就是,汽車某個關鍵部件一旦出現問題,又不能維修,隻能付費買新的情況下,售後成本狂漲。雖然這些都由車主購買的車險承擔,但車險不能覆蓋所有範圍,一旦出現不在保單範圍的情況出現,車企如何幫助車主解決這一問題,就讓車主變得非常糾結。 


汽車更加智能化後,它和過去的傳統汽車相比,性質發生了改變,當它不再是完全的耐用品時,以上的擔憂都讓很多本來想買問界的人,望而卻步。

銷量下滑,産品力不強,業績表現堪憂。


一月底,賽力斯發布了2022年成績單預告,營收335-350億元,同比增長超一倍。然而,300多億的營收規模,扣非淨利潤範圍在-38.5至-43億元。虧損幅度較上年同期擴大約37.8%-53.9%。



賽力斯收入翻一倍,虧損增加五成,估計老闆看着都心痛。


 

賽力斯解釋虧損的原因說,①成本上升:芯片、動力電池價格上漲;②疫情:客流、市場推廣、供應、物流、生産受到影響,折舊和攤銷費用太高。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毛利率太低。


三、總結


和誰合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實力。在汽車行業,華為的合作案例,比如:和北汽合作全棧智能駕駛系統、鴻蒙系統智能座艙;和比亞迪合作了MDC計算平台、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和長安合作了智能駕駛、電驅系統等等,和奔馳寶馬、大衆等的合作更是數不勝數。别忘了,賽力斯的造車基因起源于貨車,轉型到新能源汽車對它來說,還是新領域。


這個行業經過前幾年的瘋狂生長,大大小小的品牌數不過來,在退補後,真正考驗車企的品牌力、産品力,考驗誰能活得久。能依靠規模效應、提升技術活下去的車企,自然不擔心降價。相反會有一部分車企逐漸被篩掉。


潮水褪去,誰能活到最後?




微信掃碼 > 右上角點擊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