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港股市場遭遇罕見暴跌,三大指數開盤即大幅下挫。截至收盤,恒生指數低開逾9%,報收于21,344.25點,恒生科技指數跌幅超11%,最終收跌11.15%,報5,517.52點,創下近年來罕見的單日跌幅。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多隻權重股大幅下挫,科技、消費電子、半導體等闆塊成為重災區。
此次港股暴跌的直接導火索是特朗普政府宣布對幾乎所有貿易夥伴加征“對等關稅”,引發全球市場連鎖反應。4月3日至4日,美股連續兩日暴跌,納斯達克指數累計跌幅超過10%,進一步拖累港股市場情緒,歐洲及亞太股市也普遍跟跌。中方随後宣布反制措施,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全球供應鍊紊亂和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
貿易摩擦的升級不僅影響了出口依賴型行業,還導緻投資者風險偏好急劇下降。港股作為高度開放的市場,對全球資金流動和政策變動尤為敏感。科技闆塊因其全球化屬性成為抛售的主要目标,舜宇光學科技、比亞迪電子等個股跌幅超過10%,阿裡巴巴、小米集團等也未能幸免。
市場暴跌的另一重壓力來自流動性危機。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對沖基金正面臨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最嚴重的追加保證金要求。由于資産價格普遍下跌,華爾街銀行要求客戶增加抵押品,導緻部分基金被迫抛售資産以滿足保證金需求。摩根士丹利數據顯示,多空股票對沖基金上周四創下2016年以來最差單日表現,淨杠杆率降至18個月新低,這種“去杠杆”行為進一步放大了市場波動,形成惡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避險資産黃金也在上周五下跌近3%,分析師認為這可能反映了投資者為應對保證金要求而抛售黃金頭寸。這一現象表明,當前市場的避險情緒已讓位于流動性需求,加劇了資産價格的無差别下跌。
除貿易摩擦和流動性問題外,港股還受到内部因素的影響。盡管國内政策持續加碼内需和科技自主可控,但短期内市場情緒仍受外部沖擊主導。南向資金雖保持淨流入,但未能抵消外資流出的壓力。此外,部分科技公司的大額融資計劃也對市場情緒造成沖擊。
機構觀點顯示,市場對短期風險的定價已較為充分,但不确定性仍存。華泰證券指出,港股短期市場受貿易摩擦沖擊明顯,國内政策逆周期調節預期增強,且港股結構對關稅敏感度較低,中期相對收益空間仍取決于國内經濟修複和政策力度;銀河證券則認為,外部擾動下短期市場避險情緒升溫,資金可能轉向防禦性闆塊和内需主題。平安證券則建議投資者關注紅利策略和内需政策利好的闆塊,同時逢低布局國産AI科技創新主線。
東方财富證券陳果表示,盡管全球貿易預期下修,但中國産業結構升級的中期邏輯未被破壞。前海開源基金楊德龍認為,港股科技股調整是獲利回吐與外部利空共振的結果,但長期仍看好其與經濟轉型的契合度。國雄資本姚尚坤強調,港股科技龍頭流動性溢價尚未充分兌現,未來三年将進入價值重估通道。
今日港股暴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包括貿易摩擦升級、流動性危機以及全球市場聯動效應,科技股作為高彈性闆塊,或成資金抛售的主要對象。目前,市場關注焦點轉向即将公布的美國3月CPI數據以及美聯儲政策信号。若通脹數據超預期,可能進一步打壓降息預期,加劇市場波動。此外,關稅措施正式實施後的市場反應仍需觀察。